(上接11月28日3版)
青年党员成为引领进步青年的烛光与火炬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党组织在国统区接连遭受重大损失,青年工作的环境也急转直下。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国统区的党组织坚决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指出“今后国民党区学生运动的根本方针,应该是长期的潜伏发展,积蓄力量,争取人心”,“工作中心应由校外救亡工作立即转为校内学生工作”。
为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周恩来要求国统区党的工作转到地下去,“要使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成为群众的党”,并创造性提出了“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群众化),把它们作为巩固党组织的具体策略方针。
周恩来对南方局青年组工作人员说:“以革命青年为骨干,在青年中广泛地、深入地开展‘三勤’运动,尽量地发展交朋友的工作,一定能够把革命青年从国民党、三青团的反动政治思想影响下争取过来,团结、教育、培养和锻炼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积蓄和壮大了革命力量,时机一到,便发动进攻,有力地冲击旧势力。”他还根据当时形势,指示大、中学校学生党员和进步青年,在注意隐蔽的同时,把功课学得好上加好,考试要名列前茅,赢得人们的尊敬,在国民党社会团体、机关、学校工作的革命者要专精业务,在本职工作上显出才能,使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倚为“股肱”,从而得到信任,保住岗位,便于埋伏。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要积极主动地交朋友,使自己的朋友“遍天下”,处处可以得到掩护,同时,扩大了革命队伍。
在贯彻“三勤三化”过程中,周恩来指示青年组采取灵活形式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并将其组织形式命名为“据点”。“据点”以友谊和共同的政治见解为基础,由同一单位或地区相互信任的三五人组成。它既非党的组织,也不是定形的群众组织;既没有名称、固定组织形式,也没有成文章程、纲领和定期会议制度,但又遵守秘密工作原则。“据点”采取这种表面上无形,实际上有组织联系的活动,既便于党组织同进步青年保持经常联系,又使国民党特务看不见,抓不着,难以破坏。这在白色恐怖严重的革命低潮时期,起着巧妙掩护党的组织活动和隐蔽聚集力量的重要作用,成了党组织联系青年的无形桥梁。
周恩来对“据点”工作十分关注,不断给予具体指示,并将情况及时电告中央青委。1942年5月25日,他致电中共中央青委,报告南方局青年组的工作。指出“南方局青年组现有非常关系150人,已建立‘据点’4个”,“今后工作主要是巩固现有‘据点’和联系的关系,同时利用学生暑假来渝同学进行外地学校调查,经过回乡同学作农村调查,对留校学生进行启发教育”。
1943年4月,他又在南方局青年组《一九四二年度工作》的报告上批示:建立“据点”,顺其自然为好。“据点”不能超过5人,多则亦须分开。应建立模范“据点”、分散“据点”、平行“据点”。应加紧职业青年工作,向中层发展,要有计划地提高现有青年朋友的觉悟,经过较长时间联系的青年要求入党,可将其申请书与履历书收入登记,并报中央青委,但加入则不必。要创造新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对青年的教育,要有各方面的知识。《青年生活》要联系青年现实问题表示态度,也要有思想斗争文章。批示中还批评了工作中的某些关门现象,指示今后的青年工作应从巩固中发展并深入。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国统区各级党组织创造了许多灵活机动、既隐蔽又能战斗的“据点”,广泛影响各界进步青年,像滚雪球似地聚集革命力量。到1945年春,仅南方局青年组联系的“据点”就有48个,“据点”成员989人。其中大学生464人,中学生24人,文化界63人,中学教员81人,小学教员63人,职员178人,公务员30人,商人6人,工人10人,其他70人。
“三勤三化”的实行,特别是通过“据点”秘密而扎实的工作,南方局青年工作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变,即在组织上由公开暴露转变为隐蔽精干;在作风上从“救亡作风”转变为埋头苦干;在思想上由只凭革命热情转变为既有革命热情又有清醒的政治认识。在此过程中,广大青年党员自觉深入社会生活,积极隐蔽于深厚的群众土壤之中开展青年工作,成为引领进步青年的烛光与火炬,从而逐步把各阶层进步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未完待续)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