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由于家贫,张益智16岁就外出打工。他吃苦耐劳,勤学好问,19岁时成了瓦工班长;21岁,当上管理工人的工长;26岁,他成立建筑公司独当一面。2012年,张益智接手家乡几乎废弃的万泉湖景区,开始新的奋斗。张益智的经历是千千万万林州人的缩影——
上世纪60年代“战太行”,人们用双手挖出千里生命渠;
上世纪80年代“出太行”,10万大军在全国打响建筑金字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富太行”,带着赚回的第一桶金,林州人回家建厂开工,富裕家乡;
新世纪里“美太行”,林州转变发展思路,走向低碳环保经济。
今天,林州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走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林州百姓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中国人民已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但默默流淌在太行山上的“幸福渠”,将一直见证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努力。
“精神渠”永不断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很多到过红旗渠的人说,最难忘的是水中闪闪发亮的精神。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如今,每个人用自己的拼搏抒写新的故事。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面临一个选择。担任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村里的“天”塌了。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村支书。
回,还是不回?作为党员的王生有,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并继续绿化荒山,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不仅使特色产业更红火,也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时光荏苒。从空中俯瞰,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如一条长龙,与远山间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也是共产党员的初心见证。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