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4年03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张淳艺
﹃伪科普真广告﹄涉嫌多重违法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下,在一些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平台上,科普内容经常被用来给一些医疗机构广告导流。在同一页面上,健康科普内容下面经常会出现包含功效的医疗广告,诱导人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点开。打着科普幌子的医疗广告让人防不胜防。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就有痤疮患者在网上浏览一篇皮肤健康科普文章时,通过文章下方的广告链接,找到号称能根治痤疮的某民营医疗机构。然而,患者在该医疗机构花费了1万多元,治疗5个月后,完全不见效果。
  科普就是科普,广告就是广告,二者须有严格区分。在科普作品中插入医疗广告,医疗广告将自己伪装成科普文章,这些做法涉嫌多重违法。首先,涉嫌违背有关广告法规。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此外,《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发布医疗广告。
  其次,涉嫌侵权。一些科普文章具有原创性,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医疗机构未经作者授权编发其科普作品,侵犯了作者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此外,一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大量搬运其他平台的科普文章进行展现传播,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今年9月,一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曾发布公开信称,旗下平台医生科普内容被第三方用作广告导流,为此已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披着科普外衣的医疗广告,患者如果不能进行辨别,导致错误就医,不仅会延误病情,还会造成健康和财产方面的损失。同时,科普内容的原创作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某些不靠谱医疗机构的“广告代言人”,自身声誉和形象也会受到损害。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畅通举报渠道,严格依法处罚,坚决对医疗广告捆绑科普内容的行为说不。
  同时,正规科普宣传应加强,以科学权威的内容占领科普阵地。有关部门和媒体应积极开展健康科普传播活动,扩大优质健康科普知识的来源和传播范围,让“伪科普真广告”失去市场。(据《健康报》)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