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车辆损失、编造虚假事故材料、冒名顶替……”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机动车保险份额逐步增大,一些人打起了“歪念头”,试图使用各种手段“薅羊毛”牟取不当利益。当前机动车保险诈骗已逐渐成为保险类诈骗犯罪的重灾区,不仅对保险领域金融秩序造成严重破坏,还暴露了保险在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漏洞。(3月21日《经济参考报》)
车险骗保在各地都较为常见,近年来呈多发频发趋势,逐渐成了保险类诈骗犯罪的重灾区。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机动车保险”“诈骗”为关键词检索发现,近两年来,机动车保险诈骗案件可查文书共有384篇,案件高频词为保险事故、非法占有、共同犯罪等,其中刑事案件有290起,占比76%,其次是民事案件87起,占比23%。如早在2019年,南京公安一次就摧毁了109个车险骗保团伙,查出骗保案近4000件。
违法成本低,是车险骗保高发的重要原因。据办案法官介绍,机动车保险诈骗犯罪的成本低、获利高,车辆相关人只需在事故后向保险公司申报材料即可,不需要任何经济支出。并且,一辆机动车在购买商业险后,无论出不出险、出几次险,不仅当年的保险费用不会变化,下一年度的保费上涨幅度相比于骗取的金额也有限。另外,有部分公众对保险规定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一些保险公司自身粗放式经营、忽视风险排查……这些都造成了车险骗保高发。
笔者以为,车险骗保间接推高了保费,扰乱了车险市场秩序,最终为此“埋单”的还是广大车主。要遏制疯狂的车险骗保,需要从查处的案件中吸取教训,堵住制度漏洞、管理漏洞,完善理赔流程。比如保险公司要完善自身内控机制,严格落实核保理赔制度等;要加强普法宣传,广泛开展保险知识及法律宣传等。同时,对涉及车保骗险的人员,要依法予以惩治,通过纳入失信“黑名单”等,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对他们不能姑息养奸,这样才能以儆效尤,才能绷紧红线。
疯狂的车险骗保冲上了“邪路”,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给这个诚信社会、法治社会撕开了大口子,撞破了装着民众利益、国家利益的“钱袋子”。笔者认为,对疯狂的车险骗保亟待踩“刹车”,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拧紧责任链条,促进各方守土有责,才能合力给车险骗保踩“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