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月22日3版)
为了联系到民联的同志“迅即来港,共同筹策一切”,李济深、何香凝联名写了这封特殊的信。为躲避国民党军警的严密检查,大家仔细斟酌每一个字词,由李济深在这块白绸巾上写了简明扼要、含义深刻的56个字,将它缝在衣服里面,由朱蕴山带到上海,信尾上就有“详情由蕴兄面报”这句话。
这封颇具传奇色彩的信,成为当年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甘冒生命危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一起,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历史见证。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正式成立,推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等被选为主要领导人。
1949年11月,民革、民联、民促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举行了第二次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统一成为一个组织,仍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毛泽东三访特园
党派名片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于1941年3月19日在上清寺特园秘密成立,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组并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上清寺嘉陵江畔有一处宅所——特园。特园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因为鲜英字“特生”,故又称其公馆为特园。走进特园,可以看到园内布局典雅,居室宽敞错落有致,俯瞰嘉陵江,波光岚影奔来眼底。
就在这个园子里,毛泽东曾三次拜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留下了一段共产党领导人与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风雨同舟、共商国是的佳话。
时间回到1938年。那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各民主党派在抗战初期经过斗争得来的一些民主权利也被取消,独裁专制再次笼罩国统区上空。
1939年11月23日,沈钧儒、梁漱溟、黄炎培、章伯钧、章乃器、左舜生等在重庆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其宗旨为“集合各方热心国事之上层人士,共就事实,探讨国事政策,以求意见之一致,促成行动之团结”。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共关系十分紧张,内战一触即发。1941年3月19日,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张君劢等一些中间党派负责人,决定在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基础上,联合“三党三派”及其他社会贤达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4年,由于国内外形式变化,国统区掀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这次活动中空前活跃,大批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要求入盟。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进行改组,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同年10月,民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共关系日益恶化,民盟又发表了《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明确提出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在国内外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重庆。
“说起重庆谈判,张澜与毛泽东还有一段趣事。”林勇介绍,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半,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抵达重庆九龙机场,开启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当乔冠华依次介绍各党派迎候代表时,毛泽东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位老人,不待介绍,毛泽东便迈步过去同他握手,说:“你是张表老(张澜,字表方)?你好!”
“润之先生好!你奔走国事,欢迎你光临重庆!”民盟创始人张澜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虽事务繁忙,却三访特园拜访张澜,讨论时局,共商大计。”林勇向记者回忆起这段历史。
第一次是8月30日,毛泽东抵渝的第三天就赴特园,同张澜、鲜英长谈。
第二次是9月2日,张澜以中国民主同盟的名义在特园宴请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宴后,毛泽东应鲜英之请,挥毫写下“民主在望”四个大字,众人深受鼓舞。
第三次是9月15日,毛泽东去特园为张澜介绍国共谈判情况,张澜向毛泽东提出若干建议,被毛泽东采纳。
1945年10月,民盟在特园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产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会议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政治主张。
1949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
白象街的“星五聚餐会”
党派名片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成立于1945年12月16日,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新中国成立后,民建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特别是积极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推动爱国民族工商业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引导爱国民族工商业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民建先贤及其他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发起组织了一个特别的活动——“星五聚餐会”。(未完待续)(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