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2023年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土石方分类资源化利用”工作要求,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为契机,会同相关单位积极探索砂石土资源价值转换路径。
一、案例背景
在探索改革路径前,工程砂石土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源被浪费,价值未显化。工程施工普遍采用混合挖填,未对资源进行分类剥离。国家审计署对重庆2019—2022年耕地占补平衡审计时指出,有18.82万亩建设项目未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约有4000万方表土、价值8亿元资源被白白浪费。且全市缺乏统一的砂石土资源交易平台,资源价值评估、交易监管、融资抵押等配套制度也不完善,资源——资产——资本转化路径尚未明确。二是资源被私售,监管需加强。现行政策虽允许工程建设范围内砂石自用,多余部分由属地政府公开交易,但伴采砂石土大多被施工单位低价出售,交易价格约正规矿山企业碎石价格的20%—40%,破坏矿业权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利益。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开展量价测算。参考合川区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开发边界内尚未建设的约68平方公里进行分区调查,预估未来各类工程建设净挖方量达7437.04万立方米;依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耕作层剥离标准,利用智能解译和现场踏勘校核方式分类测算出各类资源总量约为2.3亿吨和4851万立方米;再利用剩余法、市场法等对砂石土资源进行价值量化,测算出自然资源市场价约29.35亿元。二是建立交易机制。依托委托代理试点,梳理资源资产配置路径,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综合探索资源交易、管理、融资抵押程序等,形成“自然资源综合价值实现+绿色金融联动”的模式。三是实施联动监管。由交通、住建、规资、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指导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理确定工程开挖规模。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土石方市场监管处置信息平台,进行源头管控、信息交换和公开交易,促进砂石土资源供需平衡;同时对运输环节实行土石方票准运机制,联动相关部门前后端审批监管系统对合法开采自然资源实行“按需购票、持票准运、依票结算”的全流程监管机制,有效遏制私采行为发生。
三、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工程施工从采用混合挖填到进行资源源头分类剥离、过程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加工利用的转变,减少浪费。例如渝武高速公路复线工程合川段通过分类剥离,减少5.2万吨石灰岩填埋量。二是通过建立交易机制,完成全市首宗自然资源出让,成交额11.72亿元;获得全市首宗自然资源融资贷款6亿元信贷支持,期限8年,资源价值初步显现。三是有效遏制私挖滥采自然资源行为,2023年通过工程剩余上缴、执法查缴各类砂石土资源共计11万余吨。
四、基本经验
一是紧扣改革要求,敢于创新。破除固有思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体制改革,以所有权行使弥补行政监管缺位;拓展转换路径,以砂石土资源出让收益补充土地出让收入,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二是树立标准意识,先立后破。在此次改革路径探索中,通过事先研究明确交易环节、程序,制定交易规则,再结合改革进度逐步完善,确保了改革工作行稳致远。三是衔接资本需求,重视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对接,以市场反馈检验改革成效。
实践者说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权益利用科科长王飞: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作为区政府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具体承担部门,按照“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的所有者职责内涵,对工程施工伴采砂石土资源探索建立了“制定规划、资源调查、价值评估、市场配置”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机制。去年12月,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天顶片区预计可产生的剩余砂石土9255万吨,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以公开方式进行市场配置,取得出让收益11.72亿元,完成全市首宗自然资源出让,切实维护了资产所有者权益;并将工程伴采砂石土资源作为绿色金融产品,采取信用抵押、融资贷款封闭运行模式,获得重庆三峡银行首笔6亿元贷款支持,期限8年,创新实施了“自然资源综合价值实现+绿色金融联动”模式,实现了自然资源保值增值。
受益者说
三汇镇康佳村党支部书记刘正国:
砂石土资源价值转换新路径改革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弃石也能变废为宝。这次改革,让施工单位在我们村枇杷岭危岩治理工程中更加注重对资源进行分类化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政府将工程伴采的砂石土资源统一管理,也让资源私售行为得到遏制,维护了砂石土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记者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