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望闻问切、诊脉开方,推拿也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我区也有一位深谙推拿理疗之道的中医文化传承者,她叫唐庭荫,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继承研究推拿理疗方法,凭借一双妙手为许多患者减轻了病痛、守护了健康。2019年,区政府公布了唐庭荫中医推拿理疗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庭荫也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家学渊源 扎紧非遗之根
在南津街街道赵家街附近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藏着一个小小的家庭纪念馆。纪念馆墙上的老照片展示着这家人过去的风华;被妥善保存的旧书和旧报纸诉说着他们与中医的不解之缘。通过阅读展示牌上的文字,一个四代行医、家学渊源的中医世家在记者脑海里慢慢呈现……唐庭荫正是来源于这个家族,她的唐庭荫中医推拿理疗最初也是源自于家族的传承与熏陶。
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中医在合川的流传,历代地方志中均有记载。《民国新修合川县志》中记录了陈启予等名医。民国38年,在县城行医中,北城以唐时雍、刘方伯等人为代表;南城则以唐定祥、唐根山颇为著名。唐氏家族世代从医,其源头应追溯至清同治年间唐氏第九代孙唐明书(唐春山),其家族传承脉络清晰,传承年限已逾上百年,而唐明书就是唐庭荫的曾祖父。得益于家族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唐庭荫的祖父唐学文、父亲唐炳生都走上了行医道路,是合川城里颇具美名的医生。
唐庭荫从小跟着唐炳生学习中医知识,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她喜欢这门古老又神圣的科学,也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手法。17岁时,唐庭荫下乡当了知青,当地村民知道她来自于中医世家,一有病痛便请她帮忙。“当时村里有很多人长疮,我就把他们的情况记录下来,回家之后再告诉父母,请父母调好药,由我带回去帮这些村民上药,有时候我也会帮助有需要的村民按摩,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唐庭荫说。
回城后,唐庭荫进厂当了女工,闲暇时,也常有人找到她,请她进行推拿理疗。看着一个个患者带着病痛而来,经她治疗后一身轻松、满意而归,唐庭荫的心里涌现出浓浓的满足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她对中医的热爱也越来越深,30多岁时,她下定决心,要将中医推拿理疗作为正式事业。
妙手仁心 传承非遗之魂
在长达50多年的中医推拿理疗工作中,唐庭荫不断学习,考取了相关证书,还推陈出新,研究了膏药穴位疗法,其治病原则是用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为指导,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治病特色。
唐庭荫中医推拿理疗一般经过“问、看、想、推拿、药敷”这几个过程,采用“推、捏、按”等基本手法给病人进行按摩理筋,从而将经络之气排出,以达到气血流通。手法是疏理堵塞气血的第一步,而药敷则起到温筋散寒、疏经活络、消炎止痛的作用。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如今,唐庭荫在合川北城经营着一家非遗康复馆。康复馆面积不大,一走近便可以看到满墙的锦旗,印着“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等。门口还摆放着一箩橘子,唐庭荫说,过路的人想吃都可以拿去吃,把橘皮留给她即可,这是药敷的重要原材料。记者采访当天,康复馆才开门不久,黄忠全大爷就早早地来了,他是唐庭荫的老熟人,唐庭荫曾帮他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难题。
“我三四岁的时候,从床上摔下来,把左手摔断了,当时找了个土医生接骨,但没有接好,年纪大了以后就经常酸痛,手臂都不能伸直,真的很恼火。后来我听说唐医生的推拿理疗有治疗效果,就找到她,请她帮我治一治。”黄忠全告诉记者。
经过唐庭荫两个多月的推拿理疗,黄忠全的情况果然改善了很多,他说:“现在,我的手臂可以伸直了,也不怎么痛了,真的很感谢唐医生。”多年困扰得到解决,黄忠全的心里高兴极了。最近,他的胃病又犯了,经常胃痛、背痛,他又找到了唐庭荫,请她进行理疗,疗效也比较理想。
记者了解到,从事中医推拿理疗工作多年,唐庭荫还治疗过牙疼、腰椎间盘突出、小腿萎缩、骨质增生等疾病,患者满意度很高。尽管唐庭荫今年已经72岁高龄,一有患者找到她,她还是不加推辞,尽全力为他们进行治疗。她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肩负着大力传承发扬中医文化的重任,所以,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既为患者解病痛,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一份力。”唐庭荫(左一)为患者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