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
|
|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这一宏大的主题对于一座城市来讲,不仅体现在发展力,而且也体现在这座城市里面每一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初夏时节,作为城市惠民工程与城市提升工程的“德阳之窗”样板段迎来开放。漫步其中,清爽通透的园林风景,修葺一新的休闲长廊,现代感十足的智慧城市设施,让前来这里休闲游玩的市民心生幸福,为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再添胜景。
“古蜀之源,大德如阳”。德阳,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这里不仅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这里同时还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击鼓催征再进发,奋楫争先立潮头。连日来,“行进涪江·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联合采访组记者走进这座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的城市,近距离地感知这座城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动。
□行进涪江联合采访报道组成员
德阳日报首席记者王三春
德阳日报记者付帅姚金帮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钰玲
德阳日报社供图成都三绕绵竹延伸线德阳夜色 德阳城区金锣湾文德国际会展中心“德阳造”立式导水机构通过验收开足马力忙生产东方汽轮机“G50”实物模型亮相
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而这当中,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德阳始终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创新中的突出位置,着力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德阳是全国唯一拥有两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地级市。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31所,在校学生近18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行进涪江联合采访报道组成员
德阳日报记者刘倩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钰玲
以问题为导向,突破定式添压力
改革奔着问题去。
当下,德阳正在开展市本级2023年度“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问题投票活动,紧盯群众最
关心的民生实事,最终确定10件事项,作为
2023年度德阳市市本级集中整治内容,全力
推动问题解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定拼的决心、拿出拼的举措、
强化拼的担当,以精准超常的措施推
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在此前不久的德阳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的全
市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推进大
会上,德阳市委书记李文清发
出灵魂八问:面对发展之
势,对自己在全省全市处于
什么位置,是不是心中有数?有没有“创先争优、奋勇奔三(经济重量重返全省前三)”的坚定信心?面对发展之需,有没有“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豪迈勇气?有没有“不说不行、只说怎么行”的执行能力?面对发展之困,有没有“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非凡勇气?有没有“打破常规、突破定式”的创新举措?面对发展之责,有没有“分秒必争、快马加鞭”的紧迫意识?有没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
责任在肩,唯有实干。德阳各地各部门随即开展了“八问找差距、奔三建新功”大讨论。顺着八问的逻辑,以“破”到痛处、“立”到深处的勇气,找准症结、深挖根源,有针对性、方向性、目标性地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以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高质量发展。
带着在新时期如何提升城市品质与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这一课题,德阳成立城建工作专班,出台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德阳的意见,随着“德阳之窗”城市会客厅等50个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德阳的城市品质正迎来新一轮蝶变。
为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与招大引强中赢得先机,专门组建净资产超1000亿的德阳投资控股集团,为招商引资项目匹配资金,百亿项目招引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动力与活力,更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果与质效。
针对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德阳优化调整了市本级与旌阳区、经开区事权财权划分,统筹要素资源、整合板块功能、理顺条块关系、提高行政效率,重新激发活力和内生动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德阳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努力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攻克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探求新出路、闯出新格局。
以联动为引领,同城融圈聚活力
共建都市圈,同享新机遇。
诚然,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德市域铁路成都至德阳S11线多个站点于近日先后完成一期打围,四川建院站绿化迁移正式启动,标志着S11线线路建设全面提速。
S11线是纵深推进同城化发展的关键性项目,是引领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其建成将进一步完善成德立体交通体系,对打造“1小时通勤圈”,支撑同城融合、组团发展意义重大。
德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部署,把“同城融圈”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强力推进,坚持对标成都补短板、紧跟成都接带动、服务成都扬优势、联动成都强合作。与“圈内战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共同打造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进度条”常刷常新:
市域铁路S11线已开工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今年全线通车;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位于广汉)首车下线,相关配套产业迅速集聚,进一步推动西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德阳的三环科技、亨通新材料在成都设立总部研发基地,“头部+配套”“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的合作模式加快构建;
探索交界地带急救医疗联动,青白江广汉携手迈出第一步。位于广汉境内的巴川中学离青白江城区很近,反而离广汉城区15公里左右。今后,巴川中学如果有需要,青白江的急救车几分钟就可以直接开到学校;
成德两地组织部门“同城融圈”人才发展联盟近日启航,什邡将与金牛、彭州一道,加快人才流通、产业协作、区域发展,为深化区域合作注入新动能;
……
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工作主动。面对新时代与新机遇,德阳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看作是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将同城融圈战略摆在“五大战略”之首,以奔跑的姿态、决战的状态,抓住用好国省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市场潜力,重点事项成效显著,重点工作推进有力。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同城融圈发展带来的“福利”越来越多,“理想照进现实”的成果越来越丰厚。
以项目为支撑,夯基发展强动力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投资就是抓未来。“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这一句广告语,道出了德阳地产白酒剑南春1500年前悠悠历史。
在采访中,当记者来到位于绵竹的剑南春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建设现场,但见建设者们正在抢抓施工建设黄金期,全速奔跑奋力冲刺。据介绍,该项目投产后,将为绵竹白酒产业新增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新增年税收20亿元以上,助力德阳打造世界名酒产区。这速度和热度,也燃烧在宝烨集团,其智能纳米高新建筑材料项目投产仪式暨新品发布会日前在德阳经开区举行。项目总投资3.9亿,引进两条意大利全自动复合板生产线,按工业4.0打造。
这速度和热度,也燃烧在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前几天,长126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1260A型叶片顺利下线,是全球已下线的最长风电叶片。
国科传感器智造项目、美大康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倍佳梯度涂布可控相变成膜技术项目、迪弗玄武岩纤维应用项目、鑫豪斯能源设备智能制造项目、文庙商圈提升项目……6月的德阳,处处涌动着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全力冲刺的建设热潮。
德阳以项目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力争量质并举好项目成群,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引入“源头活水”。
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好项目就是一个个新的增长极。
罗江迪弗玄武岩纤维应用项目为此做了生动注释。该项目由四川迪弗电工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今年1月开工,建设2条年产1000万件(套)产品生产线,形成年产350台产品生产能力。“我们是全国绝缘材料结构件行业的冠军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的绝缘材料结构件已经广泛应用在南澳工程、白鹤滩水电工程等国家重大电力工程项目中。
该项目的投产推动德阳市罗江区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聚集。如今,罗江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电子信息为辅的“一主一辅”主导产业。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培育了迪弗电工、中航管业、中物红宇等一批玄武岩运用企业。
夯基项目,集厚成势。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一季度重大项目拉练现场会上,德阳“端出来”的14个重大项目均为今年新开工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来自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兼具全局意义、龙头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一个个项目既“含绿”又“含金”,集中展现了德阳全域以高质量的项目赢取高质量发展的雄心。
以环境为保障,持续提升软实力
企业成就城市,城市赋能企业。
今年5月21日,宝烨集团新产线如期投产,该项目投资数亿元,引进两条意大利全自动复合板生产线,按工业4.0打造,主要生产用于机场、高铁、学校、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建筑的智能纳米幕墙板材等。就此,总经理庄荣伟告诉记者,宝烨从基础建设到正式投产,德阳经开区给予了贴心服务和全方位支持,让他们坚定信念,扎根于此。
德阳经开区工信局副局长安娟回应说,德阳经开区将一如既往发扬“店小二”精神,全力帮助企业争政策、找订单、拓市场,助力辖区企业快速起步成势、做大做强。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德阳明确提出,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以营商环境的新面貌激发发展新活力、构筑竞争新优势,让营商环境成为德阳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为此,德阳编制修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德阳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三年三步走”的目标任务,2023年重点系统解决制约营商环境提升的突出问题;2024年启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2025年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围绕具体实施24项改革举措,各级、各相关部门开展一系列动作,汇聚起德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万家市场主体评营商环境”活动。而这只是优化营商环境全覆盖立体式调研活动的一部分;
边调查边整改,整治“惠企白条”“蜗牛审批”“违规插手”等制约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动政务服务提质、项目建设提速;推进营商环境“冷硬执法”整治行动,既要“力度”又要“温度”,共排查出“选择性执法”“一刀切执法”“不文明执法”等方面9方面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形成整治台账;
推进“网上办”“一窗办”“一次办”“惠企办”,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多措并举提高便利化水平;
深入开展“千人走千企”,针对企业反映问题落实情况‘回头看’,并进一步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和‘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在这一必答题中德阳提出明确目标,那就是确保“考得好”,做到“真的好”,实现“都说好”,推动营商环境迭代更新、提档升级,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渥的土壤、更充足的阳光、更充沛的雨露,全力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德阳正以事争一流的状态与唯旗是夺决心,与最快者赛跑、与最强者比拼,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最快速度启动、最高效率推进、最好效果呈现,奋力推进德阳在新征程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充分把握职教发展的时与势,以融合的“深”成就发展的“势”,助力产业结构布局和转型升级,打造四川省乃至全国产教融合发展的“德阳样板”——德阳:产教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德阳因“三线建设”立市兴市,有着“中国重装之都”的美誉,德阳的职业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
2021年,德阳工业增加值1163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1%,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0.4%,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企业作为中流砥柱,功不可没。
而这背后的两所职业院校——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工程职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建筑职院”),带动着这座城市职教的萌芽与成长。
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工程职院已嬗变为现代化产教融合平台,为德阳产业培养攻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筑职院被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获批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
以工程职院、建筑职院为代表的德阳职教迸发出产教融合“1+1>2”的力量,让“中国重装之都”的美誉经久不衰。
让创新助力创造
为现代化产业提供强大后劲
国产大飞机模锻件、“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众多“大国重器”、重大工程都贴上了“德阳制造”的标签,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功不可没。
2007年,我国立项自主设计建造8万吨模锻压机。作为“大飞机”项目配套建设的关键模锻设备,工程职院与中国二重建设“厂中校”,开展“与项目同步”的人才培养,解决了设备操作难题。
建筑职院与西南交大专家团队耗时1年,取得港珠澳大桥正交异型桥面板钢箱梁抗疲劳技术的重大突破,解决这一国内外钢桥行业的共同难题。华构新型建筑工业化学院、广联达数字工程管理学院等5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学院,是建筑职院产教融合的耀眼成果。
除此之外,德阳新建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学院,建成智能制造、建筑工程等一大批骨干专业,新建无人机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一批紧缺专业。从2021年开始,市级实施产教融合项目认定启动,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给予政策支持。厅市合作、政产学研一体,以四川装备技术产教联盟的10大产教联盟、职教联盟已成为推动职教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载体。
让智力赋能产业
为现代化集群提供不竭动力
近年来,成都、德阳共建协作平台、共育产业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已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列。德阳优势浑然天成,必将在产业上有更多突破。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选拔技术骨干进入职业院校授课、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公司轮岗锻炼、校企合编培训教材等,培养了大批工业电源设备行业人才,带动更多关联企业开展同类型融合育人。
今年4月,护理职院与德阳市人民医院联合开办临床试验协调员教学改革试点班,共同建设药学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本地临床医学医护人员的综合素养。
德阳全力推进产教融合,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政产学研平台,已建立科研中心56个、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19个,拥有专利技术600余项。全力培养技能人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提供职业培训8.8万人次。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41个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高技能人才6917人次。
产教融合不仅是德阳职教的特色,更彰显着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德阳的产业、德阳的力量,德阳的当下、德阳的未来,都将刻下产教融合的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