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3年04月17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 要闻
追怀典范卢作孚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1 2 3
  

  毛泽东曾说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重工业的张之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交通运输的卢作孚、纺织工业的张謇。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5位爱国企业家典范,其中一位便是卢作孚。
  4月14日是卢作孚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记者近期重访卢作孚故居等地,试图走近这位“中国船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青冰、周文冲
  悠悠长江,缓缓流淌。几千年来,水波倒映着两岸的变迁,记录着时代的沉浮,也影响、改变着两岸人们的命运。
  在这之中,一位名叫卢作孚的重庆人,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在时代的沉浮中逆流而上,改变了航运长期被外国轮船公司垄断的情况,统一川江航业;在战时又助力工业西迁,成就了一段“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毛泽东曾说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重工业的张之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交通运输的卢作孚、纺织工业的张謇。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5位爱国企业家典范,其中一位便是卢作孚。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卢作孚的中国梦》作者罗高利看来,总书记的这番话和当下中国发展的环境都给了民营企业家充分的激励,民营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卢作孚当年兴办实业的经历,无疑能给当下民营企业家提供无穷无尽的灵感和养分,值得每个民营企业家学习。
  4月14日是卢作孚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重庆市合川区特地把今年的4月10日至4月16日定为以“缅怀先贤忆初心,传承精神勇担当”为主题的“作孚周”,通过主题展览展演、专题讲座、参观缅怀、纪念展陈等10余项系列活动,纪念这位爱国企业家。
  近日,记者重访卢作孚故居等地,试图走近这位“中国船王”。

从“说”到“做”
  1923年夏,繁华的上海街头,一位个子不高、身材瘦削、双目炯炯有神的小伙,在造船厂、纺织厂、锯木厂、电力厂等工厂之间来回奔波。
  小伙名叫卢作孚,30岁,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家里兄妹6人。这是他第二次来上海,此行目的是学习上海先进制造业经验,希望探索出一条实业救国路径。
  1914年,卢作孚第一次到上海。时任江安中学数学老师的他,在成都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镇压革命党人等事件后,一直在思考怎样救国。那年夏天,他从学校辞职,抱着对救国真理的向往,独自乘船来到上海,住最简陋的小阁楼,整天将自己埋在有关中国和世界的各种新知识里,常常吃不起饭,有一次饿了两三天,昏倒在阁楼里。
  一年后,卢作孚离开上海。离开时,黄炎培等人向卢作孚提出了工作邀请,但是卢作孚认为谋取职业并非他此次上海之行的目的,便婉拒了。
  回重庆后,他先在老家合川担任福音堂小学算术教师,后去成都《群报》担任记者兼编辑,再回到合川县中担任监学兼数学教师,之后又回到成都担任《川报》编辑、记者和主笔。1919年,他从李劼人手中接过《川报》社长一职。
  从这段经历不难看出,卢作孚文理才能兼备。但事实上,由于家境贫寒,他仅读过小学。
  记者生涯中,卢作孚发表了大量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社论和专文,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在《川报》上开辟了《省议会旁听录》专栏,大胆地就省议会中提出的违背民众意愿、损害民众利益的措施和提案,提出批评意见。
  纵使当时卢作孚在成都舆论界有了相当影响力,但是他仍觉不够,认为自己只停留在“说”的层面。
  在一次演讲中,卢作孚提到:“自己在1920年以前,还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如做教师,只能在讲堂上说,而且照着教科书向着学生说;当新闻记者,还是说,而且是只能在报纸上去说。”
  1921年,一次“做”的机会来了。他应川军第二军第九师师长兼永宁道尹杨森的邀约,前往四川泸县(今四川省泸州市),担任川南道尹公署教育科长。
  在泸县,他创办通俗教育会,建立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众教育活动,如破除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活动。同时,他还邀请包括茅盾、恽代英、王德熙等名人志士前来开展演讲、担任教育要职等,改变当地的教育制度,开展新教育的试验。
  恽代英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里提到:“到此校后的感想……校内气象颇好……道教育科长卢思(注:卢作孚别名),人更可注意,真可谓济济多贤。”
  不到一年时间,“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的赞许声传遍了整个四川。但是后来由于军阀混战,杨森的部队遭遇失败,地方上的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卢作孚的试验也胎死腹中。
  “在这样一个乱世,究竟应当怎样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第二次去上海前,卢作孚再次发出这样的疑问。
  但是这一次,卢作孚的答案不一样了,他的人生航线将从教育救国,转变为实业救国。

多次创造奇迹
  从上海回到重庆后,卢作孚又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他成为一个实业家,但又不仅是一个实业家。
  自1924年开始,他先后担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交通部常务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
  这些职务数量多,不少履职时期重叠,有些职务的工作要求还异常艰难,并且指名卢作孚担任。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中,卢作孚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效率和行动力,一次又一次解决危机,创下多个奇迹。
  最著名的一次事件是宜昌大撤退,也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8年10月,随着日军步步紧逼,武汉沦陷。数万吨工业物资、千百万人员集中到宜昌,代表着全中国军工、轻重工业、航空工业的精华。
  当时,10月中旬以后大型轮船能正常通行的时间只有40天,之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这是生死存亡的40天。
  这段故事如今可以在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内看到。重庆工业博物馆副馆长官咏琴表示,卢作孚是重庆乃至中国工业的先驱式人物,一生以实业救国报国。他在宜昌大撤退时发挥的作用,对抗战和中国近代工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顺利把物资和人员转移到大后方?当时,川江惊险,船运能力有限,人们争先恐后挤进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现场混乱不堪。
  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为何选择民生公司?1925年成立的民生公司,从一个载重仅70吨的客运小轮起步,已在长江上创下多项奇迹:1933年,面对英国太古公司打捞不起的千吨巨轮,民生公司用5000元买下,花了两个月将其打捞上岸,还把它接长至220英尺(67.056米)1935年,民生公司成功整合长江上游的几十家中国轮船公司,几乎拥有长江上游一半的中外轮船,成功改变外国轮船在长江横行霸道的局面。1937年,面对长江上游数十年未遇的江水起落,民生公司开创三段航行的方法,创造了川江枯水航行的奇迹。
  每一项任务在当时都算开天辟地。一种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民生精神”,也在长江这片水域中生长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赶来宜昌的卢作孚说了一句话:“请回去!所有的人明天见!”制止了混乱局面。
  经过通宵的规划分析,卢作孚制定出一个40天的运输计划。24小时后,24只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卢作孚也日夜守在办公室内,处理着各种讯息。
  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中,卢作孚儿子卢国纪写道:“我的父亲作为整个抢运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工作尤其忙碌。他对长江上游全线的运输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每一小时有多少吨物资正在被运走和什么船在运它们,知道每一只船什么时候航行在什么地方,知道哪一些物资正在哪一个港口卸货,知道哪一些单位的物资正在装上驳船……”
  40天后,3万多人和9万多吨物资被安全送到了大后方。截至1940年6月,民生公司共运输150余万人、100多万吨货物,同时运送川军270余万人出川抗战。
  宜昌大撤退告一段落,但是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救国行动还在继续。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就有人为民生公司的前途担忧,卢作孚却认为,“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
  后来,卢作孚不仅在宜昌大撤退时,表现出了一个爱国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还在1940年担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时,挑起艰巨的军粮供应任务,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时抗日前线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卢作孚临危受命,在短时间内组织调研30多个县,制定运输粮食的“几何计划”,挑选最合理的粮食集中点和运输线。
  卢国纪在书中写道:“在这段时间中,我亲眼看到他为粮食运输的问题而焦急、而忙碌。每天晚上回到家里,不停地对着听不清楚的长途电话喊叫,询问各地运粮情况,发出各项工作命令,指挥粮食购买和抢运工作的进行,直至深夜,直至通宵。”
  短短几个月,一场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得以化解。《卢作孚和他的长江船队》一文中写道:“其在战时的意义,至少与宜昌撤退的‘奇迹’相等,并且是以同样有效和激动人心的机敏来完成的。”
  1941年初夏,卢作孚解决粮食供应危机后,辞去了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职务,回到交通部,继续集中力量处理战时运输问题。1942年,卢作孚又离开交通部,回到民生公司。
  卢作孚自1925年以民生公司为起点,历经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每次都以过人的才智和气魄解决危机。

“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人”
  1948年,《大公报》记者徐盈这样评价卢作孚:“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人。”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卢作孚仅小学文化,却能在一生中“身兼数职”,开拓性地进行多项社会改革试验,敢为人先,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
  一边是长江航运,成立民生公司,统一川江航业,拿回长江内河航行权,保障抗战关键运输工作;一边是城市建设,卢作孚致力于以合川、北碚为代表的四川、重庆等地开启现代化实践,让这些地区集中多项特色工业,拥有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所等教育机构。
  在这些成绩之上,卢作孚不被名利熏心,孑然一生,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被评价为“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合川区史志办原副主任杨成术表示,卢作孚一生都没有买过房产,总是一身粗布衣服,去世时还不忘告知夫人,“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
  抗战时,卢作孚生病了,家人想给他补补身体,连买只鸡的钱都没有。平时,卢作孚宴请客人的最高待遇,就是一碗豆花饭。他的妻子还经常做手工活,补贴家用。
  纵使担任过很多重要的职位,卢作孚的工资都不多。因为不管担任多少个职务,他都只领一个职务的工资,坚决不多领;其他单位给的舆马费,他也统统捐赠,一分不留。
  他对家人的要求也同样严格,不会利用职权给他们提供一点便利。1939年2月,两个儿子从成都回重庆途中遭遇大巴翻车、险些丧命,卢作孚没有派公车去接,而是让内江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转告他们,如果伤不重就立即坐公共汽车回去;如果伤重,在内江医好伤之后仍坐公共汽车回去。
  罗高利表示,很多人知道卢作孚的经历后,都会忍不住问上一句“为什么”。他研究多年后,发现能驱动卢作孚的重要一点,是他对国家的热爱,“爱国主义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卢作孚诞辰130周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开始学习他的精神:如他生前一直强调的那般,“忠诚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在合川,这句话成了卢作孚1944年创办的瑞山中学的校训。
  “回首向来风雨路,已是满园桃李香。牢记作孚先生志,不忘教育初心梦。”瑞山中学第26任校长黄小玲说,学习并弘扬“作孚精神”,已是瑞山中学师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
  卢作孚家乡合川区肖家镇也一直在挖掘卢作孚精神,建设美丽乡村。肖家镇负责人表示,肖家镇现在正按照卢作孚的理念,打造“十皆院子”,使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嗜好,皆无不良的习惯”,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住居,皆可游览”,传承和发扬好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理念。
  4月10日,卢作孚的亲人在合川区政府的邀请下,重回卢作孚祖屋。祖屋建于清代中晚期。2020年,当地政府对这栋建筑进行翻修的同时,保留了内在结构,让前来瞻仰的人们还能感受到卢作孚祖上的生活印记。如今,这一片房子门前干净、整洁,以前四周荒芜的田地,已成为高标准农田,田埂间修了公路,呈现出一片干净、美丽、祥和的乡村景色。
  提起卢作孚,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还会说上一句,“从小就听说他,大人们一直念,我们这里有个了不起的人,卢作孚。”
  在位于重庆北碚的卢作孚纪念馆前,卢作孚和弟弟卢子英的雕像赫然矗立。两人背对嘉陵江,目光坚定面向前方。他们背后的大树枝繁叶茂,向一左一右伸展而去,仿佛是一对巨大的翅膀,守护着这片他们共同奋斗过的热土。
  不远处,卢作孚主持修建的北碚公园内的卢作孚陵园,望绿水悠悠,享绿树环绕。北碚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基地,也是他的长眠之地。在他和妻子合葬的墓碑前,摆放着簇簇菊花。
  每一片花瓣仿佛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卢作孚没有被忘记,也不会被忘记。
  (转自2023年4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9版)
  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卢作孚纪念馆前,卢作孚和他的弟弟卢子英的雕像。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青冰摄
卢作孚肖像照片。新华社资料片
  在重庆市合川区肖家场镇,卢作孚的祖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奕摄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