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3年03月23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行走涪江”大型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专稿
共赏绵阳古韵 领略“云朵”石椅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1 2 3 4 5
  

夜登唐风越王楼
  涪江水暖,绵阳如画。3月16日,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行走涪江”大型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绵阳启动。当晚,涪江流域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广元日报社、德阳日报社、南充日报社、遂宁传媒集团、潼南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合川区融媒体中心、绵阳广播电视台、绵阳日报社等十家主流媒体一道,登临拥有“中国唐代四大名楼”之一美誉的越王楼。
  据导游介绍,中国唐代四大名楼包括四川绵阳的越王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越王楼地处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今绵阳市)刺史时所建,该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高29.4米。2001年按照唐代风格恢复重建后高99米,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目前,越王楼已成为绵阳的城市文化地标。
  在越王楼上,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堪称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原因是黄鹤楼只收录112篇,滕王阁只收录86篇,岳阳楼、鹳雀楼虽有名诗文,却收录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之高,除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绵阳涪江之滨的绵阳,也因此拥有一种有底蕴、有温度、有气度的文化自豪感!
  夜登越王楼,除欣赏历代诗人题咏越王楼的诗篇外,还可登上该楼的15楼平台,俯瞰灯火灿烂的绵阳夜景。如带的涪江从越王楼下静静流过,将一江灯火与城市倒影带向远方;两岸楼房流光溢彩,变幻着仙境一般的“灯光秀”,展现着绵阳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辉煌乐章;一座座跨江大桥在越王楼下连通两岸,桥上的灯火与车流,宛若一条条嵌着宝石的宝带熠熠生辉。此情此景,吸引着前来采访的媒体朋友,大家被气势恢宏的越王楼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摄起来,都想把“绵阳之夜”带回家。
  当记者在越王楼上观景拍摄时,被绵阳日报的朋友问及是否到过绵阳?记者回答已是第三次,分别为2019年绵阳科技博览会采访和今年2月的涪江流域川渝九地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采访,“前两次到绵阳想登临越王楼,却因采访任务紧未能如愿,这一次不仅了却了心愿,而且是与涪江流域川渝九地主流媒体的朋友一起夜登越王楼,读诗文、赏古韵、观夜景,真正感受到灯火古韵里的绵阳宛若人间仙境。”
  随后,绵阳日报社的朋友又安排大家乘船观江景。绵阳因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合形成三江湖。行驶在三江湖上,龟山之巅的越王楼、富乐山顶的富乐阁、南山的气象塔楼及两岸建筑上的彩灯带,让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人文风光,还有一座城市的文化气度,特别是从船上观赏灯火璀璨的越王楼,仿佛是一位从唐代走来的巨人,星空中吟诵着唐风古韵,讲述着绵阳的文风传奇!云朵羌寨唱新歌
  3月17日,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行走涪江”大型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涪江之滨的四川省绵阳市正式启动,记者与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的记者一道,走进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实地感受“云朵上的村庄”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交通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名副其实“好样子”。

产业实起来 钱包鼓起来
  石椅村位于绵阳市北川县老县城附近的大山上,因羌寨里的一对天然“石椅”而得名,是一个以石椅羌寨为核心传统的羌族村寨,素有“云朵上的村庄”美誉。坐落在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的石椅村,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水果生长的天然“大棚”。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走进石椅村,除房前屋后的洁白李花外,还有挂着青绿小果的枇杷树格外引人注意。作为石椅羌寨重点发展的特色水果,为了扩大种植规模,该村多次请来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并组织村民前往龙泉驿等地考察。
  经过多年的研讨、学习,村民现在均能熟练掌握种植技术。一颗颗饱满多汁、甘甜爽口的枇杷在石椅村历经了规模种植、技术升级、市场拓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提篮小卖到品牌化经营的演变,成为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的“金果子”。同时,村里还开发荒山荒坡,采取“农户+合作社”方式,成立了石椅村水果专业合作社,鼓励吸纳本村及友邻村入股,全面发展枇杷、李子等水果种植。
  如今的石椅村,共种植枇杷、李子1600余亩,茶树450亩,还设立了3月赏花采茶节、6月瓦尔俄足节暨枇杷节、7月李子节等特色产业品牌活动。2023年,预计石椅村还要新增200亩枇杷林,并将做大夏季采
  摘游规模、打出石椅村品牌。
  产业发展起来了,下一步便是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该村不但成立“羌山绿宝”品牌,注册“羌山绿宝”商标,还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将品牌远销到外地,枇杷价格也从之前的几元一斤,卖到20至30元一斤,使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游客多起来 人气旺起来
  文化传承带动旅游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又推动石椅村奔上了致富路。石椅村原是大山深处闭塞的小山村,村民们只会种庄稼、做农活。2009年,石椅村依托羌族文化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随着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游客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上,将民居改建成了民宿,开起了
  农家乐。
  随着乡村游不断“升温”,村里还组织村民到做得好的民宿学习考察,村民也自发转型升级成精品民宿。陈艳在村里是第一批做农家乐的,2022年夏天,她主持召开了家庭会议,决定将农家乐升级为民宿。家里拿出近8万元钱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了规划设计和风格打造,又获得了当地农信社的200万元信用贷款,2022年八月开始动工升级自己的农家乐,这个大家庭里的各位成员都有了新的角色定位,分别负责不同的岗位,将这家民宿办得越来越好。
  2023年春节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收入比以往翻了几倍,这让陈艳全家越干越起劲。在村里,有许多村民也像陈艳家一样,不仅加快升级硬件、改造民宿,还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外出学习,看民宿旅游服务细节,学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加快自我转型步伐。
  为了吸引游客,石椅村的民宿还会定期举办“羌味”节庆活动,打造“进羌寨、住羌居、品羌宴、赏沙朗”等游乐项目,组建了羌族文化表演队伍,村民们成了羌歌、沙朗、羌绣高手。来到这里,游客不仅能够品尝地道的羌族美食,而且还可体验席间敬酒、祝酒对歌、篝火晚会等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被这张印满当地文化的“金名片”所吸引,到石椅村旅游观光。
  如今,这座只有104户的小山村,共有23户在经营民宿。村里经常接待来自周边及省外的游客,整个石椅村一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2021年,石椅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29元,从事农文旅产业的村民人均收入46587元。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文化活起来 羌味浓起了
  石椅村以世代居住于此的羌族居民为主,羌族人有个特点就是“能说就能唱,能走就
  能跳”,但由于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何宣传、挖掘、传承羌族文化元素,也让石椅村的居民们伤透脑筋。
  为了充分挖掘石椅村的羌族文化资源,2009年,北川石椅村请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年”的传承人、四川省羌学会会员母广元,对当地干部、村民传承和发扬羌族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授指导。82岁的母广元在石椅村建起了“母大爷羌族优秀文化讲习所”,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挨家挨户宣讲学习羌族文化的重要性。
  母广元告诉记者,“母大爷羌族优秀文化讲习所”首先就是要让村民们知道,把文化搞起来,才能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让全村男女老少都共同参与进来。村里通过发放补贴的方式,吸引村民尤其是妇女学习羌歌、羌绣等羌族传统文化。
  如今,石椅村随处可见穿着羌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姑娘,村民们几乎人人都能唱出原汁原味的羌歌,跳起热情豪迈的沙朗。当地还培育了杨荣兰等5名羌族文化非遗传承人,传播羌族多声部、羌笛、口弦等传统文化。

道路宽起来 日子美起来
  拓宽增收通道,收入逐年增长。从前交通不便,部分路段宽度有限,村民们需要花费
  大量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才能把枇杷运到城里贩卖。并且很多旅行社前来对接,由于旅游大巴车上不了山,无法接待大型旅行团,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被道路交通问题所制约。
  2019年,石椅村村支书陈爱军带领村两委对大岩路进行改扩建,特别是对拐弯处进行重点处理,这项工程用了两年才完成。改扩建后的路面宽度从5米增加到了6.5—7米。
  2020年,新的大岩路全面通车后,几乎每天都有大巴车载着游客来到村里,最多一天接待了游客5000人次。每到枇杷成熟时,开着货车上门收购枇杷的水果商贩更是络绎不绝,村民只管种枇杷,再也不用愁销路了。2022年石椅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
  2023年春节后,石椅村的道路又开始了改造提升。主要是加宽道路、加大弯道角度,同时铺设沥青、加装护栏。为改善石椅村及周边道路交通条件,省市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按下了道路提升改造的“快进键”。同时,村里还接通了8500米饮水管网,解决了缺水问题,通了天然气,创建了7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为方便老百姓的水果种植、采摘,该村今年还将打造一条覆盖整个石椅村的产业生产便道,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采摘游。如今的石椅村,道路越织越密,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畅,处处都是游客如潮、瓜果飘香,真正让人们过上了“云朵”上的幸福生活。

流光溢彩越王楼 记者周云摄
  在越王楼上赏灯光秀 记者周云摄石椅羌寨迎客仪式 记者周云摄

羌族同胞跳起欢快的沙朗 记者周云摄
  本报记者与“羌年”传承人母广元合影 记者陈诚摄

本版稿件由记者 周云 采写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