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3年03月14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合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三江号子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江号子,是以重庆市合川为中心的嘉陵江、渠江、涪江所形成的“三江”流域地区(以下简称三江),长年劳作在三江之上的船工们,在推船拉纤的艰辛奋斗中,为协调众船工的拉纤步伐,鼓舞大家的劳动士气,战胜险滩恶水而谱写出来的劳动者之歌,是人们在从事水上体力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船工号子。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曲调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鲜明艺术特色的民间劳动歌谣,是合川航运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可磨灭的水上文化,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化取代了传统拉纤的木船运输,三江号子失去了其发展的载体,三江号子一时成了往昔的追忆。2010年,三江号子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入重庆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任何一种艺术,其起源与形成都与人类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三江号子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形式,它也必然起源于三江地区船工们的劳动生产与生活活动之中——产生于船工们的拉纤、摇橹和推桡等劳动生产之中。
  所谓三江,即嘉陵江、涪江、渠江,属于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嘉陵江水系。三江汇于合川,东部为渠江,中部为嘉陵江,西部为涪江。三江交汇之地——合川便成为了该地区的水路运输枢纽,三江是该地区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大小船只往来运载,异常繁忙。在1768公里的通航河道中,历史上木船运输来往不绝,上通甘陕,中贯川北,下达川东,历来是贯通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水道,平时是经济动脉,战时是军事要道。三江航运在历史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合川所属巴国统治下的古代濮人聚居区(至今有濮岩、濮湖、濮溪等地名)。在巴国西迁中,合川曾是巴国国都,唐代的合州辖六个县,比渝州(辖县五)大。宋蒙(元)战争时期,合州钓鱼城坚守36年抗战,独钓中原,震惊世界。南宋时的合州,三江运输十分繁忙,不仅民运客货靠木船,宋与蒙的军事对峙,数百战舰、军用货船来往于三江之上,仅1259年钓鱼城之战中,有史记载蒙哥率军攻钓鱼城时,令李忽兰吉与怯里马哥领战船200艘,掠钓鱼山夺粮船400艘;六月吕文德率350艘战舰,在黑石峡与史天泽的70艘战舰交战。1261年咎万寿率300艘战船溯嘉陵江而上……船工号子响彻三江。直到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三江都是重要运输通道。
  抗日战争时期,三江是抗战军需运输的重要线路,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大河,木船来往不断,船工号子彼伏此起、声震山河。民国三十年,粮食部在合川设粮食储运聚点仓库,接转嘉、涪、渠三江上游35个县的征购粮食,粮食部陪都民食供应处在合川设总仓库、中国粮食公司合川办事处在合川储粮、加工,然后运达重庆。当时的交通部、财政部、粮食部在合川都设有运输机构。三江上一片繁忙,年过船只11.7万只,货运量达120万吨以上。江上来往船只穿梭连绵,船工号子响彻三江。
  三江上的运输船、战船成百上千,成为黄金水道。巴人依山傍水而居,是长于舟楫的民族。传统的行船运输靠人工驱动,依靠推桡拉纤的船工。一般少则十几,多则上百人。先人们在推桡拉纤的集体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齐心协力闯过急流险滩,自然就吼出了一声声凝聚大家力量的歌谣,这就是船工号子,鲁迅所谓的“吭育吭育派”。
  三江号子作为民间歌谣,源远流长。它随着船运业的兴起而产生,又随着船运业的发展而发展。三江号子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与三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依三江逆流而上,到处是险滩、激流和漩涡,行船十分危险。船工终年赤裸下体,涉水爬坡,翻山越岩,脚蹬卵石,两手爬沙,弯腰驼背匍匐拉船,劳动强度之大可以想见。尤其是遇到一些特大险滩,像渠江的四九滩、金滩、丈八滩,光靠本船上的工人,是无法把船拉上去的,必须同行的几只船“换棕”,轮流拉船过流,或者雇请滩工帮拉,每船要百余人半天到一天时间才拉过一个滩。
  在行船、拉纤的艰辛奋斗中,船工们为了协调统一步调并给自己壮胆鼓气,战胜险滩恶水,发明了许多不朽的船工号子,成为船工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一种“武器”和娱乐方式。在三江流域,险滩或为石岸崩塌所致,或为石梁巨礁构成。无论是拉纤、摇橹,还是推桡,船工们在与凶滩恶水的殊死搏斗中,为了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步调一致、动作协调,保证一起用力,以确保木船逢凶化吉,顺利前行,他们高喊号子,或协调用力,或鼓舞情绪,或消除疲劳。可见三江地区江河滩多水急的特殊地理条件以及船工们战胜自然的劳动需要是形成三江号子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与三江人能歌善舞的习俗有关。三江人素有好歌喜舞的娱乐传统。合川鱼米之乡,民风尚文,“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民间流传甚广,在耕作之余,或丝弦呼应,载歌载舞;或踩高跷、赛龙舟。三江地区人民的歌舞娱乐总是与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相配合,家庭耕种活动有蓐草锣鼓,人生礼仪有坐歌堂等。与之相应的是,船工拉纤、推桡也必有船工号子歌。
  三江号子是船工们表达劳动状态和复杂心声的劳动歌谣。是船工根据江河沿岸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航道水流缓急和船只载重情况,应时即兴呼喊出来的,因而随着河床宽窄、水位深浅、流速大小、滩险程度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曲调、形式和内容。三江号子是三江地区船工劳动生活的一部分,船工们在繁重的劳动中常借号子来鼓舞干劲、集中力量、抒发感情、消除疲劳。船工们演唱三江号子一般是由号子工领唱,众多船工应和。他们在演唱过程中由于船工劳动强度有大小之分,水流速度有快慢之别,故三江号子也有“舒缓与激越、轻盈抒情与粗壮沉着的区别”。
  号子是劳动者的歌,是人们在劳动时配合用力而自然发出的呼喊吆喝声,起着协调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如前所述,三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船工们形成不同的劳动状态和复杂心声,以致出现旋律多彩多变,具有高亢、豪放、激越、粗犷、沉雄、咏叹等音乐特色。由于各河流航道条件的差异,嘉陵江水量大,木船载重吨位较重,常要在河岸拉纤,涪江水浅漕窄,渠江滩多水急,航道弯曲多。故三条江的号子各有差别,分别有一些不同的曲目和调子。即所谓“涪江的号子、保宁河(嘉陵江)的纤子、渠江的桡子”构成号子繁多,又各具特色的特点。
  三江号子的格调和曲牌,是船工根据江河沿岸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航道水流缓急和船只载重情况,应时即兴呼喊出来的。在过险滩急流时,所喊号子雄伟浑厚高亢、短促有力,使大家精力集中,用力猛拉猛划。在水流平缓之处,则又唱出轻柔婉转、节奏缓慢的号子,用以缓和过难的紧张情绪,消除疲劳。又由于三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差异性的江河航道条件,同时上水、下水的不同,航行操作的复杂性,船工们的劳动强度形成巨大差异。船工号子头遇到什么水势就喊什么号子,指挥全船工人操作步伐,这就形成不同特色的三江号子。根据特殊地理环境与上水、下水所造成船工们的劳动强度大小,以此形成不同曲调进行分类:
  1.上水号子,又称逆水航行中的号子
  逆水航行操作,较顺水更为复杂,劳动强度更大。船工们在劳动强度较大而协作性较强时,所喊号子显得简短有力。
  2.下水号子,又称顺水航行中的号子
  起桡号子,开航时船工架好桡,号工即喊起桡号子,目的是把船工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船上所有桡子扳得合拍一致。
  3.龙舟号子
  在三江流域,每年端午节举行的龙舟赛所唱的号子,它也是三江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川为三江汇合之处,自古以来就有划龙船的习俗。沿江的乡镇每到端午节来临之前后都要举办龙舟比赛,所以龙舟号子极为丰富,有游江号子、冲刺号子、抢江号子等,但龙舟调没有固定的唱词,也很少有文字记载,全凭踩头的记忆及灵活,见景生情、临时编唱,遇见什么就唱什么,只要前后合拍和押韵就行。
  就三江号子词内容来说,一般都是水上艺人将民间的各种民间传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历史故事、地方特产以及船工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编成号子词,供船工喊唱。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与时俱进的唱词。也不乏有船工们触景生情,即兴发挥随口编唱的段子,嬉笑怒骂、生动诙谐、自由灵活、妙趣横生,真实地记录了船工们为生存而奋斗的生命赞歌。而且含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三江号子是三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三江号子是当年拉纤船工永远的记忆,他们不会忘记三江号子曾经给予他们的力量。
  如今,三江的木船已改制近40年,水上运输也再无拉纤喊号子的身影了。原出色的号子工许多已是古稀,如今健在的也七、八十岁了,能记能唱者不多了,如不加以抢救,几年后,这批人即使健在也唱不出来了。作为在三江航运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可磨灭的水系音乐文化,三江号子正濒临失传和消亡。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对这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必须加以抢救保护,使之世代相传。
  三江号子的兴衰,可谓是见证了合川水上航运史几千年的嬗变。从最初的繁荣,到现在的沉寂,除了让我们从变迁中看到时代的步伐外,同时也应留住我们凝结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作为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号子具有巴濮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历史艺术价值,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巴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木船运输史的见证和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图 胡中华)
  三江号子传承人在嘉陵江边喊号子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