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游是近年旅游市场涌现的新形态,为无车但渴望体验自驾旅游、或者旅游消费比较谨慎的人群提供了一种补充选择。拼车游之所以成为时下热门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是成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拼车的社交属性,其能够满足部分出游者结识新朋友、追寻深度游的个性化诉求。
但拼车游隐含多重风险。道路行车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是当中面临的最大隐患。此外,拼车游中“司导”也存在陷阱。“司导”指的是司机兼任导游,不仅负责将游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安排行程和讲解沿途风光,多数情况下还会负责帮忙预订酒店、推荐饭馆和购买门票。部分“司导”推荐的地方价格虚高,因与“拼友”协商不一致,引发的半路扣押行李或甩客等纠纷屡被曝光。
上述种种风险,主要与当前拼车游没有固定模式,缺乏规则约束和有效监管有关。广大游客选择拼车出游,一定要“约法三章”,重点在吃住行和交通安全方面做出清晰约定。具体来看,双方可在出行前签署一份君子协议,对各方的权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自驾范围、时间、成本分摊等内容,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提出相应的责任条款。如此确权明责,既可使司机放下隔阂与防备,也能让乘客自觉督促司机安全驾驶。
此外,“找拼车的驴友易,筛选合适的驴友难”,不同人的性格、驾驶技术、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容易在旅途中发生口角、滋生矛盾,让旅游者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拼车前,旅游者还需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沟通,审慎作出选择。针对旅途发生的矛盾纠纷,首先应友好协商,而后根据情况轻重,妥善解决。当涉及的纠纷金额比较少,旅游者可以互相宽容,协调解决;涉及纠纷金额比较大,则需固定相关证据,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
当下不少文旅平台也跟风推出“拼车游”服务,但产品涉及主体繁多,鱼龙混杂。如若平台未尽到司机资质审查、游客安全警示和保障等义务,旅游者还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依法投诉举报。
如今拼车游方兴未艾,有关部门在引导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尽快出台实施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还要以整治不合理拼车游为重点,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和投诉分类处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依法查处。说到底,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以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保障广大游客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