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在香龙镇金龙村三组,有一条名叫石马沟的偏僻山沟。在石马沟南面的半坡上,有一座掩没在荒烟蔓草中的明代古墓。当地人说,这座明代古墓,长眠着一位名叫胡世赏的乡贤。
为瞻仰这位乡贤之墓,探寻乡贤的官声与德行,我于2016年夏季的一个上午去到香龙镇,并在原香龙镇纪委书记蒋小金、宣传委员陈强陪同下,去到金龙村三组的石马沟口。由于地处偏僻且退耕还林,到古墓的路早已被杂草杂树“吞没”。不得已,只得请求当地村民带路。
在村民胡正银向导下,我们沿着沟边一条羊肠小道进入沟底,然后再从沟底向南面古墓方向摸索攀登。大约攀登10来分钟,胡正银指着半坡上的一个长满茅草的台地说,那里就是乡贤胡世赏墓。
登上台地,只见茅草齐腰深,却一点也看不到古墓的影子。为避免被蛇咬,我们只得先用竹棍探路。随着竹棍晃动,不时有野鸟或野鸡从草丛中飞出。
“整个古墓就藏在茅草下,如今只能看一看大致轮廓。”胡正银说,这里以前有精美的石人、石马、石狮等雕塑和高大的桅石,桅石上刻有花纹和文字,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坏。石人、石马被“砍头”掀翻,石狮被“砍掉”一条腿,高大的桅石也被推倒折断。
在胡正银的带领下,我们很快从草丛中找到了断头的石人与石马、断腿的石狮与倒地折断的桅石。见了这般光景,一种痛惜感油然而生。尽管如此,这里仍不失古墓的庄严,这里仍彰显着墓主人不凡的身份。
乡贤胡世赏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墓地为何有石人、石马、石狮和桅石?带着这些疑问,我从清康熙十一年本《合州志》与清乾隆十三年本《合州志》等史料中找到了答案:胡世赏,字存蓼,明朝重庆府合州渠河香炉山(今重庆市合川区香龙镇)人,万历年间中进士,最初担任合州府所辖的合州县令,随后升御史,历任刑部左侍郎、工部尚书。
胡氏家族家学渊源,家风淳正,素以忠孝传家。作为宋朝文定公胡安国第十四世孙,胡世赏秉承“任曰正恁仕,华良毓高明,家为孝弟子,朝作忠贞臣”的家风家训,为官清正廉明、平易近人,从来没有官架子。在老家期间,关爱百姓超过自己的子弟。明代科举状元、礼部尚书、书画家朱之蕃评价他“忠孝传家,名重三巴,代州纳赋,泽及天涯解组田,时课桑麻,谱牒有序,日用无奢,绵绵继继累膺赞花。”
在其家乡香炉山顶的一处悬崖石壁上,至今仍保留着胡世赏为故乡题写的《香炉山赞》:“维彼五德厚曰仁,面直方曰义,立端凝曰礼,居不临深曰知,朝回暮霞曰信。”胡世赏一生弘扬胡氏忠孝廉洁家训,用实际行动践行仁义礼智信。
在合州任县令期间,为治理合州城区嘉陵江水患,保卫沿江民房及合州城郭安全,胡世赏组织民众历时五年修建了一道长60丈、宽10丈、高3.9丈的坚固防洪堤,人们称之为“司空堤”(又名“胡堤”),司空即是胡世赏当时的官阶。
除治理水患外,胡世赏还送其弟胡世德回老家捐资修学校、建寺庙,置义塚义食救助贫困民众。同时,他还拿出自己的俸银为合州民众代缴一年粮赋,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合州民众有感其德政,于清朝初年集万人为之建坊,不日而成,名曰“万人坊”。如今,这座褒奖和纪念乡贤胡世赏的“万人坊”,仍保存于合川城北东海滨江城小区内。
尽管茅草“吞没”了古墓,却“吞没”不了乡贤胡世赏的官声与德行。他为官者树立了一个不畏权奸、清正为官、勤政为民的榜样与标杆。
在胡世赏的影响下,胡家人才辈出。他的弟弟胡世德、侄子胡我琨、儿子胡琉先后中举人,侄子胡台中进士。据《胡氏宗谱》记载,胡氏宗族后人考取功名或入朝为官者多达几十人,儒家文化学者更是不胜其数。
村民胡正银说,在石马沟内,如今仍居住着5户人家,这5户人家都姓胡,都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外来移民,尽管他们不是胡世赏的嫡系子孙,但他们仍以乡贤胡世赏为骄傲,仍以胡世赏“讲真话、办实事、做真人”的精神作为“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