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5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 要闻
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1版)
  数字经济领域,两地共同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已建设5G网络站点超13万个。
  农业领域,两地共同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文旅领域,两地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两年多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推动重点任务107项。“宽洪大量CP”(洪崖洞与宽窄巷子组合)等亮点不断涌现。
  消费领域,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庆等五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同年,重庆迅速出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2个世界级商圈、10个高品质商圈、100个特色名街名镇。
  捷报频传。
  5月10日,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公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双城经济圈”再迎发展机遇。
  今年一季度,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四川增长5.3%,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西部大地上,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正蓬勃而起。

创新中心轮廓初显
  “招聘!招聘!”
  “五一”假期刚过,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就开始为即将率先入驻的5个教授课题组招贤纳士。
  据悉,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的头号工程,金凤实验室今年将力争组建不少于20个科研团队,形成不少于150人的科研人才队伍。
  抓住关键环节,承载重大使命。
  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川渝创新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一城”即西部科学城,“多园”即两地的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自启动建设以来,聚焦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高水平建设大学城、科研港、科学谷、生命岛、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两年多来,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项目正式落地,20余人的科研团队已经入驻;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投用近一年来,已招募样本采集人群超过10万人;作为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正在提速建设。
  截至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已签约校地院地合作项目36个,其中19个项目已投用,12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5个项目近期落地。
  展望前路,未来可期。
  今年4月,《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计划构建大学城中央科创核心区、大学城科创经济带以及围绕各大学城高校形成的创新小生态,形成“一区一带N个小生态”的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全面开花。
  除了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多个创新平台也大有作为。
  2020年5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10家科研院所,集体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截至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集聚研发机构42家、院士团队14个、创新人才1700余名,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40余项,孵化企业70余家。
  窥一斑而知全豹。
  有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新引进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中国机械研究总院等知名创新机构16家、累计104家,落地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等研发机构64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36939家、增长40.1%。创新动力、活力、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勇当先锋
  共计开行超4800列,开行量全国占比超过30%,运输超40万标箱,回程班列超50%,线路通达欧洲上百个城市——这是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交出的成绩单。
  中欧班列(成渝),正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2021年1月1日,首趟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此前,重庆有中欧班列(渝新欧),成都有中欧班列(蓉新欧),竞争多于合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两地破除行政辖区壁垒,统一品牌、统一售价。截至2021年底,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两年多来,这样的改革探索,在“双城经济圈”处处可见。
  改革,是敢于尝试。
  为持续深化川渝合作,重庆和四川共同打造10个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目前,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全面启动建设。
  改革,是敢于创新。
  两地创新实施跨省联合河长制,协同推进河长制和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首创川渝税收征管服务一体化,推行政策执行标准化、税费征管一体化、办税缴费一体化。
  改革,是敢于自加压力。
  两地全面落实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以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战略。2020年,两地共同实施重大项目31个,总投资5563亿元;2021年,实施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今年,两地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增加到160个,总投资超2万亿元。一季度,160个项目完成投资439.5亿元,迎来“开门红”。
  改革,推动开放。
  在招商上,2021年,川渝在上海共同举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这是两地招商史上首次开展跨地域联合招商,获得世界瞩目。
  在通道上,重庆和四川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留下共同努力的身影。
  在平台上,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不仅开展外汇管理改革创新、外汇监管互认,还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探索贸易促进合作新途径。

品质生活款款走来
  “今后提取住房公积金,川渝两地群众不用‘往返跑’!”
  4月27日,“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和“租房提取住房公积金”2项“川渝通办”事项新鲜出炉。川渝两地群众跨区域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实现了全程网办、代收代办和两地联办。
  至此,川渝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住房公积金8个跨省通办事项,并创新增加贷款资格校验、跨区域协查2个“川渝通办”事项。
  为了群众“稳稳的幸福”,重庆和四川早已行动。
  事项通办惠民——两地实施三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包括创业、交通、就业、医疗、生育等事项,方便群众和市场主体。截至2021年12月底,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过868万件。
  “办事方便,我们创业安心。”2021年1月8日,在江北区政务服务大厅“川渝通办”服务窗口,企业负责人刘宁拿着成都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笑逐颜开。
  生活便捷舒心——2021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启动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是重点。
  “政策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四川泸州一家食品厂的工作人员说,公司在重庆渝北设立了直播间和服务团队,川渝间取消座机通话长途费,为公司每年节约上万元。
  交通往来便利——两年多来,成渝中线高铁开工、郑万高铁重庆段建设完成,多条高铁建设持续提速;川渝间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已达16个;川渝两地加速迈入“1小时交通圈”。
  生态环境改善——2021年12月,川渝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今年1月1日起,《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同步施行,这是川渝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首次协同立法。
  起跑映照全程。
  从一个春天到又一个春天,巴蜀大地绿意渐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势正成、未来可期!
  (据2022年5月20日《重庆日报》)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