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5月10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 要闻
风华正茂的他们远涉重洋﹃取经﹄救国
1920年前后,190名巴渝青年从重庆启程赴法勤工俭学——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巴南区档案馆展厅内,中央展柜中的一件珍贵纸质档案特别引人注目。档案右侧,写有“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字迹,残存的纸张上可以辨认出邓希贤(邓小平)、冉钧、周文楷(周贡植)等50余名学生的名字,名字下方是他们的印章。这件1920年的纸质档案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时间回到100年前的1920年8月27日,邓小平、冉钧、周贡植等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3名学生在渝启航,赴法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近2000名中国青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介绍。
  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

一份档案讲述乘风破浪救国之路
  “这件档案赫赫有名,曾多次被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电视台、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所采用。”巴南区档案馆副馆长黄平指着上述档案说。
  这些青年赴法时,多在20岁上下。其中,邓小平16岁,圆圆的脸庞,机智的神态,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聂荣臻于1919年赴法,当时也才20岁。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是谁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周勇介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后不久,是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倡导和发起的。他们希望动员有志青年到法国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图谋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兴起,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8月28日重庆总商会会长汪云松等人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随后筹建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这为重庆等地学子留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组织保障。”周勇说。
  在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四川赴法人数居全国各省首位。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占全川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共计190人(仅指本籍学生)。其中,巴县的留法学生就超过50人,包括周贡植等;江津县有43人,包括聂荣臻、冉钧等。
  邓小平等人从重庆乘船抵达上海后,于1920年9月11日乘坐盎特莱蓬号邮轮起程赴法。《邓小平传(1904—1974)》写到:“当时我才十六岁,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就想出洋学点本领,回来搞工业,以工业救国。”《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也有类似记述:“他们(爱国学生)认为,要拯救落后的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工业,只有到国外学好科学技术,回国后才能实现实业救国的愿望。”
  从中国到法国,数十天的海上航行,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意志都要经受巨大考验。聂荣臻曾回忆,他所乘坐的四等舱舱内空气污浊,很难闻。途经地中海时遇上大风暴,两天两夜,司芬克司号邮轮一直在巨浪中荡来荡去,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又跌进浪谷,让人十分难受。

一张照片定格永远难忘的革命起点
  他们西装笔挺,目光如炬,精神抖擞。这是记者在江津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中看到的一张照片——1924年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后,欢送周恩来回国时的合影。
  江津区文史专家钟治德说,1920年底,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能够找到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依靠华法教育会每天发放的六法郎维持生活。但华法教育会也不堪重负。1921年1月中旬,华法教育会发出通告,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断绝经济关系。(未完待续)(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供稿)
  1924年7月,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后,欢送周恩来回国时合影。前排左一为聂荣臻,左四为周恩来,后排右三为邓小平。(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供图)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