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乡下老家了解到,仅有700多人的小山村,竟有近200名村民远在外地务工。他们一般常年在外地务工赚钱,只有春节才赶回家一趟,有少数村民竟五六年也难得回家一趟。笔者不禁在想:村民务工缘何“舍近求远”呢?
不可否认,我们有些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企业少,就业岗位也少,赚钱比起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确实相对要难些。但据笔者所知,近年来,老家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逐步推进和工业强县战略的稳步实施,本地现在也不缺市场,不缺岗位,但为何却难留本地务工人员呢?
据一些在外地务工的村民相告,主要是工资待遇和务工环境上的差距使然。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市场大,岗位多,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高,从而吸引绝大多数富余劳动力去那里就业。而本地的企业观念比较陈旧,意识比较保守,有的企业甚至仅把眼光盯在应聘者的学历和从业经验上。难怪那么多的务工者宁愿“舍近求远”,也不在本地就业。
那么,如何让本地的务工人员留得住,呆得牢,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呢?笔者以为,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本地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当地就业市场,就地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劳动部门要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监督,确保务工者的月工资不能低于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尽量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作业环境、医疗保险待遇等的监管,并确保务工者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如此,工资待遇保障了,工作环境优化了,广大农村务工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又能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又何愁留不住他们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