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3月03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 要闻
揭开“静电”的真面目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着寒潮的来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启了“冬季模式”。不管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北方,还是寒气袭人、急需秋裤的南方,“静电”都是冬季的标配。
  穿脱毛衣时的噼啪作响,梳理头发时的发丝飞舞,哪怕进入被窝也免不了“电一下”的烦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静电”的真面目。
  静电与冬天
  静电和冬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早已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得以体会,那么,为什么一年四季中只有冬天容易产生静电呢?
  实际上,生活中的静电多以接触性静电为主,形象一点的描述就是:当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有静电的物体时,电荷要么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从高电势处转移到低电势处,让不带电的物体有多余的电荷;要么电荷在物体里重新分布,导致物体不同部分呈现带电性质。湿润的空气和金属物体会让电荷“逃跑”,但是干燥绝缘的环境下,电荷很容易富集。
  所以,当冬季到来,干燥的天气简直为静电的产生提供“良机”。冬天相对干燥的室内更是容易被电的高危地带,当地毯、坐垫、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尤其是冬季为了御寒,人们多会穿着毛衣等容易引起静电的衣物。
  这时候,若是不经意用手触摸带电的水管、电器、金属门把、电视荧屏甚至开关等,那么瞬间就可以体会到被“电”的酸爽。
  同时,由于在冬季,出于御寒的需求,我们会穿上较多的衣服,当这些不同材质的衣服之间相互摩擦,或者衣服、身体与毛发之间发生摩擦时,就会产生电荷转移堆积,造成我们身上不同区域的电势差。这些电荷难以释放,经过累积就会形成电势较高的人体静电。
  静电与人体
  静电就是累积在带电体里的电荷,并不会流动形成电流,所以当它没有释放路径,聚少成多就会积累而成一定的电势差。
  人体携带静电,手持金属水瓶靠近金属箱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微小的电火花。
  如此一来,当我们接触到周边物体的时候,就有可能形成释放路径,积累的静电通过接触点向外转移,形成快速放电现象,甚至产生火花。不过由于人体的大电阻可以对抗静电的大电压,我们不用太过担心被“电”,静电所产生的电流量不大,持续时间短,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危险,不会危及人的生命。
  人对静电的感知是呈阶梯状上升的,当静电电压达到2000伏时,手指就有感觉了;超过3000伏时,就会有火花出现,手指出现针刺似的痛感;超过7000伏时,人就产生被电击感。同时也有数据显示,当静电电压大于7000伏特时,会改变人体内固有的电位差,影响脏器功能。因此静电会给那些对疼痛较敏感的人带来困扰。
  总之,被电到的感觉并不好受,一些化纤材质的内衣产生的静电或火花会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症状。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带静电的物体是吸附灰尘的高手,电视机荧光屏上存在的大量的静电荷就非常容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当这些灰尘落在人体皮肤上,容易导致斑疹、痤疮等皮肤病。
  和静电说再见
  那么,面对恼人的静电,我们要怎么做呢?长久以来,人们可是有不少小妙招。
  面对身上的静电,首先要在气温、湿度都低的冬季,做好身体保湿,每天及时涂抹身体乳、护手霜,既滋润皮肤,又可以防止静电聚集。
  同时在穿着衣物的选择上可以做点工作,以聚酯纤维、涤纶、腈纶材质为代表的化纤衣物和毛衣,都容易在穿脱时因摩擦产生静电。所以冬天的衣服(尤其是贴身内衣)、家居用品等可以多选择纯棉、麻、丝或其他防静电材质,将静电扼杀在摇篮里。在洗衣服时加一些衣物柔顺剂也是较为简便有效的办法,较为宽松轻柔的衣物是打败静电的好帮手。
  空气干燥也是静电的一大成因,所以增加室内湿度也是可行之法,我们可以选择在室内放置加湿器、一两盆水或者防静电喷雾,使得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降低产生静电的可能性。
  要想躲过来自静电的“魔法”伤害,也可以提前“放电”。比如在接触可能会放电的物体前,先用手掌握住较宽的金属钥匙头或其他小金属器件,再用钥匙尖去碰一下金属门窗(在前面拍摄视频时,尽管出现了电火花,但小编没有明显感觉到“被电”的刺痛感)。平时触摸东西和人时,可以伸出整个手掌去触摸,这样增加了接触面积,大大减少了用指尖接触产生静电的不适感。
  虽说冬季来临静电扰人,但是只要掌握这些小妙招,远离静电并不难。
  值得注意的是,静电最大的危害还是在生产中。静电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容易点燃易燃易爆物体,造成火灾。因此在特殊生产环境中,即使对于常见的静电,也不可掉以轻心。
  (区科协供稿)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