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3月23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穿过那条岁月沧桑的老街
○袁询 文/图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1 2 3 4
  

  第一次窥见盐井老街的模样,是去年11月受邀参加“嘉陵江草街一日游”游船正式开通试运营,从盐井码头上岸,进入老街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前不久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笔者所在的社会团体开展集体活动,有了充裕的时间再走老街,两次不同的见闻,让笔者感触颇深。
  据《重庆市地名词典》记载,位于嘉陵江畔的盐井最初就叫“河心场”,明清时期有人在溪边打井煮盐,“河心场”更名为“盐井”。2009年撤盐井镇设立盐井街道。
  作为嘉陵江的一座码头场镇,盐井也有其独特的江岸文化,除传统的川剧文化外,盐井曾有造船厂,既造传统的木船,又造端午节划的龙舟。盐井还有实力雄厚的龙舟队,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乃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很有名气。
  下了码头,沿一条石板路拾阶而上,便是老街。没走两步,赫然看到左侧靠下方位置的一块风沙石上刻着“1981.7.16,洪水至此”几个红字,不由得心头一震。那场汹涌澎湃的大水从小便听老辈念叨过无数次,看到这个刻度,有些意外地转身回望,用目光四处丈量,再次唏嘘不已。
  两旁低矮老旧的民房已有些年头,大多都被弃置,狭窄的阁楼里牵起了细长的蜘蛛网,漆色模糊的木门挂锁上积满了厚重的铁锈。皮鞋厂、招待所、供销社、百货公司……一些灰扑扑的建筑上写着门头的木牌还没摘下,尽管如今大门紧闭、人去楼空,房檐下的木条已掉落得参差不齐,但透过它的青砖黛瓦、镂空墙洞以及挨挨挤挤的窗户,依然可以遥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这里的热闹和繁华。
  上次来时,见过一个写着标语的老厂,但不知其名;此次再来,却见老街正在开挖施工,一时茫然,只得向周围打听。“哦,你说的是拍过电影的造船厂呀?就在那边,跟我走嘛。”在热心人的带领下,终于又见到老厂。这座三层楼房已没有名称,大门两侧写着“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8个大字。窗户破烂腐朽,黑褐色的土砖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绯红的爬山虎以及不知名的野花小草从各个方向将其包裹和侵入,让人顿生萧索荒凉之感。厂区里一些石砌平房因风吹雨淋垮塌不少,围墙上写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大字,对面一幢晾着衣服的老楼里飘出几缕炊烟,白发老人从窗前一晃而过。刹那间,时光倒流,那个特殊年代的一切景象都在眼前真实再现。
  从造船厂出来,背后是一处空旷幽静的院落,几棵通体斑驳的老树在春天里又长出了茂密翠绿的新叶,二楼一底的砖楼于一旁兀自静默,从外形上猜不出其当年作用,一侧裸露的石梯长满了纠缠交错的藤蔓植物,与墙体上垂下的红灰色枝条互相呼应,浑然一体。想到此时若有一名身着明丽旗袍、身材婀娜美好的女子站在那里低眉浅笑、顾盼生姿,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一定有种说不出来的惊艳。
  顺着老街漫步而下,沿路看到墙壁上有保存完好的毛泽东和雷锋的版画画像,还有“自力更生奏凯歌艰苦奋斗创奇迹”等标语,无不展示着鲜明的历史烙印。一排临江而建的老街房,有的独门独院,有的三五成排,有的还保留着老旧的临江露台。房屋虽老,但房前屋后都拾掇得干净整洁,居民们既可观赏江景,还可倾听窗外的涛声与树上的鸟鸣。这样恬淡悠闲的生活,不由让人心生向往之情。盐井造船厂旧址老厂里的标语盐井老街 老厂区一角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