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30日凌晨,眼看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匆忙乘坐飞机逃离重庆。当天傍晚,解放军先头部队分几路从朝天门、储奇门等地进入市区,重庆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日,当涌上街头的群众来到抗战胜利记功碑(现解放碑)时,看到其顶上高高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一时群情激奋,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这面“重庆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见证着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这面红旗是怎么来的?用什么制成?又是谁插上去的?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为你揭开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迎接解放 育才师生用被面缝制红旗
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用大量珍贵文物,清晰地勾勒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这就是重庆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它用红绸被面和黄纸制成。”在讲解员高洁的指引下,重庆日报记者看到一面红旗叠放整齐,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已有些褪色,针脚也略显粗糙。
高洁称,这面红旗是由育才学校师生用红绸被面缝制。1980年,原重庆市博物馆得知该红旗的线索后,便派征集部工作人员持介绍信,从育才学校梁承栋老师处征回,一直馆藏至今。
“时光荏苒,如今虽70多年过去,育才学子每每在博物馆看见这面红旗,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别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重庆育才中学校党委书记郭华称。
据育才老校友骆忍石在《山城的红旗》一文中回忆:“在解放军还未到来之前的十一月,育才学校师生就商量制作国旗。赵义熙老师和苏永静老师用同事梁承栋老师提供的一幅宽大的红色绸被面,认真按照当时《群众》杂志上刊登的国旗尺寸标准制作。由于旗子很大,他俩干脆把绸子铺在自家的地板上,苏永静老师爬在地上一针一针地缝。我和一些老师、同学站在那里围看,我透过泪花模糊了的双眼,激动地感受着这伟大而令人难忘的时刻。”
1949年12月1日,为迎接解放军进城,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红岩小学三校师生,怀着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高举着自制的五星红旗,敲锣打鼓,扭起秧歌,走在游行庆祝群众队伍的前头。大家从红岩村出发,一直游行到小什字,最后把这面五星红旗插到了抗战胜利记功碑上,使山城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未完待续)(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