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3月11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 要闻
漫谈古人植树
○魏有花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植树,一个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绿色行动,向来为世人所称颂。追溯植树的渊源,古人植树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早在舜禹时代,就有了“虞官”——最早的林业部部长。据《史记》记载,舜任命的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叫伯益。西周时期,国家专门设立了“山虞”“林衡”来管理山林,规定孟春之月、季夏之月“禁止伐木”和“不种者,无椁”(即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在春秋时代,管仲就提出:“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的植树奖励办法。
  唐朝时候,朝廷明令在驿站之间植树,“以荫行旅”,成为唐代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而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宋朝对种树能人就格外器重,会免除其赋税以示鼓励。还将植树实绩与官员考核直接挂钩,凡植树实绩斐然者可优先升级。宋太祖还颁诏规定,砍伐枣树、桑树作薪柴烧的人要受惩罚。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就颁布《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二十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有失职或申报不实的,则给以严厉惩处。而明清时代,要求植树的规模就更大,范围更广。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号令天下广植桑、枣、柿、栗、桃。清朝则要求,地方官员必须加强对植树造林的宣传,劝导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牛羊践踏及盗窃。
  古人植树今安在,许多帝王圣人的手植树,至今仍枝繁叶茂,福佑后人。黄帝手植柏,树龄约5000年,生长在陕西黄陵桥山轩辕庙,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老子手植的银杏树,树龄约2600年,生长在陕西周至县楼观台宗圣宫,树高24米、胸围15米,树心已空,树皮后发新枝,堪称神奇。
  古代有名的文人墨客,不仅喜欢植树,还写出了许多流传后世的“植树诗”。白居易堪称“种树迷”,他做过多处地方官,他官做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每到一处都要栽花种树。任忠州刺史时,他掏钱买花树,并率领童仆等,荷锄在城东坡,挖沟引水,培土栽种了许多桃李杏梅等果树,绿化荒山,改善环境,劳动其中,陶醉其中。
  爱树种树的古代诗人有很多,读他们的诗,就能读出片片新绿和参天的姿态。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带湖新居种树,并写词《水调歌头》:“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唐代诗人杜甫爱桃、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据史料,他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写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树节到了,惟愿将植树的接力代代传承。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