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12月21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 要闻
“子债催父”判赔 给银行上堂“普法课”
○戴先任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子信用卡欠款未还,银行能否催收其父?近日,某地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纠纷,某银行及其信用卡中心被认定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及隐私权。
  儿子欠款不还,银行却催收其父,这种“株连式”催收明显违法。父债子还,或是子债父还,都不再是天经地义,只在一些特定情形下有效,比如继承了父母或子女的遗产等等。而银行通过获取欠款未还信用卡持有人父亲的电话号码,对其父亲进行催收,这种做法涉嫌侵犯当事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违反了相应催收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公民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他人不得实施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而《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也规定,债务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
  借款人向银行借款,与银行形成借款合同关系,但借款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就算是借款人的亲人,他们与借款人的借贷行为也毫无关系,向他们催收,就是一种“株连”的错误做法。这种做法不仅对借款人的这些关系人形成了骚扰,也给债务人带来了不利影响,可能让债务人名誉受损,甚至遭遇“社会性死亡”,是对债务人实施的一种“法外之刑”。银行如此做,本想通过此举促使债务人尽快还款,但这样的做法却同时侵犯了债务人及其通讯录“熟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催收就是一种非法催收。
  此次法院判决银行侵犯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及隐私权,就给所有银行、网贷平台上了一堂合法催收的“普法课”。当然,对于非法催收的银行、网贷平台,不仅需要当事人能够勇于维权,就像这一案件中的当事人一样,但也不能仅靠被催收对象“单打独斗”式的“自救”,更需要银保监等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银行等的监管力度,督促银行规范信用卡业务,对于银行存在的违法违规催收现象,要能及时发现,及时予以遏制,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银行信用卡催收工作,更好保护公众合法权益。广大消费者进行信用卡消费时,也要适度透支,要能理性消费,防范自己陷入过度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要知道,就算子债不需父还,消费者不顾后果透支消费,也往往会对家庭造成拖累。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