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五部门4日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业内人士指出,个人养老金的推出,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一个利民生的举措。
那么,个人养老金是什么,怎么缴纳?与存款有什么区别?围绕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了解。
个人养老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贾江介绍,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第三支柱保险中有国家制度安排的部分。
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属于公共养老金,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47亿人。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国家给予政策支持。截至3月末,参加职工约7200万人。
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目前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专家表示,这次《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发布,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推动落地阶段。
“作为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举措,个人养老金有利于参加人在基本养老保险之上再增加一份积累,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教授彭浩然说。
按照实施办法,在中国境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缴费上限为1.2万元。
“这个缴费额度,主要从保持适度补充养老水平、体现增量改革的角度出发确定的。今后,国家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适时提高缴费上限。”贾江表示。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