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一个早晨,天色刚白,郑琦急匆匆来到了嘉陵江畔的草花街,他顾不得欣赏晨曦中嘉陵江的宁静和柔美,也顾不得光顾草花街琳琅满目的店铺,拐进草花街深处的一条小巷。这里是“戴记”染坊,他急切地敲了几下厚重的木门。不一会儿,“戴记”染坊吴笑平出来,将郑琦迎进屋内。
这个郑琦,是铜梁县一个生意人,自己经营一家布店。早闻合川“戴记”染坊染的阴丹士林特别好,这又是当时最时髦的布料,所以他从铜梁慕名前来批发了一批,可是运回家发现这批布料颜色和色牢度都比较差,他上一次来是想协商退货事宜,结果被染坊的管事给赶了出来,态度非常不友好,所以这次他怎么也得找到戴老板了。
郑琦不知道这个戴老板会不会真的给他退货,心中非常不安。屋内,一个高挑个子的中年男子自我介绍到:我姓戴,字子林,是这家染坊的主人。不等郑琦说话,戴子林平和地说到:“郑老板快请坐,先别着急,你那批布料的事情,我出差回到染坊店里就听说了,我作了调查和核实,马上退货给您。”郑琦胸口一热,这个戴老板果然名不虚传呀,为人和善,诚实有信,原来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原来,这批阴丹士林布料本来是次品,检测并没有过关,染坊的小工买通管成品的老陈,偷偷地将货发给铜梁的郑琦。事情发生后,戴子林仔细核查,得知染坊工人抱怨戴记染坊劳作时间太长,疲惫作业影响浸染布料的质量和流程。质量不过关,工人工资要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干脆把劣质布料发给货主,既发泄了自己对染坊不满,也逃过了老板的处罚。
戴子林得知事情真相,痛在心头,细细反思,生意要做大做强,绝不允许如此放任下去,他出差到武汉工厂进货,那边的工人都工作8小时,的确人性化很多,他决定以这件事情为契机,在他的染坊和织布厂也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是在合川,在重庆甚至是整个西南率先实行8小时工作制,制度一出台,工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赞赏戴老板开明。戴子林私下还找到老陈,循循善诱,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仅影响生意,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和饭碗,更严重的是关乎一个人、一个企业的道德、诚信、仁义的问题了,老陈老泪纵横,深深忏悔。
戴子林的宽宏大量和大胆的改革,织染的布料质量上乘,穿得久,不容易褪色,合川城乡和周边武胜、铜梁、潼南、北碚,甚至重庆、遂宁的都来买。“戴记”染坊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名声大振,产业越做越大。
“戴记”染坊虽然生意
好、产业旺,但戴子
林平时却非常节俭,他家染坊在合川周
边很出名,开有织布
坊、染坊,平时有300
多名工人上班。他对工人、佃户甚至是乞丐等都出手大方,对自家人却很节俭。小时候,戴子林的子女们想吃一个鸡蛋都很难,他一直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将卖布的钱用一个旧式立柜装着,立柜里的钱快装满时,便大包小包拿出去,有时拿去进货,有时则拿去做善事,家里人并不知道他到底帮助了什么人。
军阀割据的民国革命时期,合川红色革命的火种也燃烧起来。戴子林家不时有盲人、乞丐来投靠。这些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到他家来避难,他就把这些人收留起来,安顿在一栋楼里,平时管吃管住管穿。这些人都是伪装的盲人、乞丐,他们在合川积极发展地下组织,壮大革命力量,还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合川兵暴运动。可惜,革命失败,这些地下党人才离开合川。解放后,曾在四川省政协工作的老地下党员来到合川,寻找戴子林,感谢他为革命先辈们开展党的工作,筑牢起一道保护屏障,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和陷害,为中国共产党的解放事业保存了革命力量。
那时候,物质匮乏,每年到了春节,乡下的佃户都要到他家来交租子、拜年。这时戴子林总是杀鸡杀鸭、好酒好菜招待,还要给每个佃户准备白糖、汗帕、撮箕、蓑衣、草帽、草鞋等物品作为春节礼物,改善他们的生活。佃农们说,这哪里是什么资本家,他分明是个慈善家嘛。
由于戴子林的开明、诚信,治理得“戴记”染坊井井有条,再加上他待人和气,“戴记”染坊生意兴隆、名声响亮,“戴记”染坊名噪一时,到戴家巷来染布、买针头麻线的人特别多,于是人们便称戴子林开染坊的巷子为“戴家巷”,戴家巷不知不觉间成了老合川当时的一条名巷。
合川人作《戴家巷赋》写道:嘉涪古刹之北,申明亭街之东。口碑街巷,铭刻心胸。仰之弥高,原钟鼓楼之毗邻;钻之弥坚,昔戴举人之祠宗。戴氏家训,人以忠孝为节;后嗣牢记,业以诚信为荣。传至子陵,施展雄风。实业救国,开办染织事业;立志为人,着手让利民众。淘汰伪劣产品,舍本忍痛;确保优质货物,经久耐用。教诲承嗣,嘱咐员工:三分薄利果腹,七分厚利肚空。誉满巴域,名贯川中。染织畅销省外,商贾下榻巷……戴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世代乐善好施,惜老怜穷。
戴氏德高而望重,市民景仰而推崇。巷以戴家而故名,人假斯处而成功。
如今的戴家巷,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流传着戴记染坊的诚信、宽容、仁义、和善、厚道的故事,也传承着老合川的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