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10月31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陶行知故事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1 2 3 4
  

情系难童育英才
  一天,陶行知和戴伯韬一同去查看重庆一所战时保育院。吃饭的时候,大小孩子挤在一起你争我抢,大的吃饱了,小的一口也没吃到,在一边哭闹。在另一个房间里,一群生病的难童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在保育院天天都有富人前来挑选难童认做干女儿、干儿子,他们不时当着小孩的面评头论足,使孩子们的心理也受到极大的摧残。
  这时,陶行知想起此前在汉口一所临时保育院的见闻。他在那里看到一个孩子正在指挥小孩们唱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十分聪敏。与陶行知一同考察的任光教孩子们唱他新谱的歌曲《高粱红了》的开头几句。随后便问:“谁能用谱把它记下来?”沉默了一会儿,又是这个孩子举起手来,他准确地把两句歌曲的旋律写在黑板上,任光感到非常惊喜。陶行知觉得,在这些难童中,有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但他们缺少了阳光、雨露的滋养,无法长成参天大树。他当即下定决心开办育才学校,从难童中挑选有特殊才能的孩子重点培养,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
  育才学校开办后,陶行知发现那个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没有选上,便找来负责招生的常学墉老师,向他描述这个孩子的特征,叮咛常老师无论如何要把他找到。
  常老师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个孩子叫陈贻鑫,在大田坝第一保育院。原来,育才学校招生时,陈贻鑫正患疟疾,所以错过了。陶行知了解情况后,即刻写信给该院院长罗叔章,请他派人把这个难童送到育才学校来上学。罗叔章派一位姓袁的老师,带着陈贻鑫翻过金剑雪山,渡过嘉陵江,经北碚到北泉,交由一位育才学校的老师护送到古圣寺。陶行知见到他十分高兴,安排他到音乐组学习,还写信告诉远在新加坡的作曲家任光:“你在汉口赏识的小朋友,我们已经接来了。”
  渐渐长大的陈贻鑫,因身患癞痢情绪低落。陶行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专门请皮肤病专家给他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后来,陶行知听说距重庆一百多里的荣昌县,有一位姓刘的医生擅治此病,于是就拜托冯玉祥将军与青年会干事黄次咸邀请刘医生来校为陈贻鑫治疗。
  治疗期间,陶行知还曾亲自为陈贻鑫熬药。在陶行知的关怀和精心照顾下,陈贻鑫的病终于痊愈,头上长满了黑发。
  经过努力,最终陈贻鑫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国内知名的音乐家。
两只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己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则“每天四问”。1942年7月,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四问”的内容,就是每天要反复自问身体、学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越会为非作歹、残害人民。他曾大声疾呼,要全校师生“建筑人格长城”。
  在育才学校,就流传过一个关于陶行知的两只口袋的故事。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白手起家创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这样艰苦,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动员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全部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到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一分钱也没有了,尽管一天奔波下来,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不挪用一分公款。
  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小问题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因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蜻蜓的故事
  一天午后,一群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一只蜻蜒。蜻蜒闪着绿莹莹的大眼睛,煽动着翅膀,惊慌地上下乱飞。也许是被追赶得昏了头,突然,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叫着嚷着,闹成一团。
  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孩子们看见了他,齐声欢叫:“陶先生!陶先生!”陶行知停下脚步,见他们在捉蜻蜒玩,便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蜒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蜒吃虫子,苍蝇、蚊子它都吃,你们说蜻蜒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翠贞点点头。陶行知从她手里取过蜻蜒,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蜒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行知又问:“蜻蜒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蜒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久后,又会自己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蜒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蜒的尾巴。陶行知将蜻蜒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蜒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去为我们消灭害虫,好不好?”说着把蜻蜒还给翠贞。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蜒往上一送,蜻蜒忽地坠落下来,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又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玩耍。一只蜻蜒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害虫。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惬意!”
  蜻蜒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主张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要认识青蛙,可以到河边去观察;要认识小鸟,可以到树林里去。这样,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本栏目由李俐均周云供稿)创办育才学校时期的陶行知 陈贻鑫指挥音乐组学生练习合唱陶行知作《民之所好》诗自然组学生学习饲养鸭子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