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10月12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陶行知故事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1 2 3 4
  

要又学又问
  1939年夏天,有人介绍一位青年诗人到育才学校半工半读,介绍信上写道:“刘文伟,诗人高歌的学生……”陶行知一看,风趣地说:“喔,文——伟,你诗文伟大呀?”青年忙说:“不,相反,很渺小,我已经把伟字改成苇,芦苇的苇。”
  陶行知笑了,说:“你愿意做芦苇,好,芦苇做成船,也可以渡人到达彼岸呀!”过了一会,陶行知又说:“你是高歌的徒弟,一定是个洋诗人吧?”
  青年人答:“不,我是土人,从小是孤儿,做过童工,爱唱劳动号子,自己编词儿,是地道的‘杭唷’派。”
  陶行知“哦”了一声说:“那我们是同志呢,我也是‘歌谣派’,你读过我的诗么?”
  青年人说:“读过,很喜欢。听说你跟唐代诗人白居易一样,写了诗先读给老妈子听。我还喜欢唱您编的歌,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等等。”
  陶行知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叫刘文苇的青年人,对他特别关心,经常问他学习、生活的情况。当时,刘文苇才18岁,学习兴趣很浓厚,而且爱好广泛。在育才学校,他感到什么都新鲜,样样都想学想问。陶行知工作很忙,平时住在北碚,到学校来一趟不容易,要处理的事很多。但刘文苇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去向陶行知请教,陶行知也总是热情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
  有人责备刘文苇“不懂事”,但陶行知鼓励他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我过去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问,学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好比一个人,不能光有右手右脚,也不能光有左手左脚,要左右配合才是完整的人。”
  陶行知的教诲给他很大启发,他也写了一首诗,题为《学问》: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
  光学不问,半截理论,死啃书本,用时不灵。
  光问不学,一半是零,不成条理,低级水平。
  又问又学,真正聪明,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活的学问。
  在陶行知和育才学校文学组主任艾青的帮助教育下,刘文苇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
四块糖的故事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值得奖励这块糖果。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教育让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经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
点石成金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行知上台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众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行知突然停住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快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行知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全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的知识有的会用不上,有的会显得陈旧。你们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老师‘教多少’,这些学生就‘记多少’,这样,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像是拿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你们才可以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超越老师,我们的国家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行知讲故事的意图。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寻找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探索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本栏目由李俐均周云供稿)
  ①提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脱下西装穿上平民服装
  ②育才学校成立三周年会上,陶行知发表的《每日四问》
  ③周恩来托人送给陶行知的一件延安自纺自织的毛线衣
④陶行知的每日四问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