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4年05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 要闻
万世师表陶行知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梅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身体力行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为“万世师表”。重庆市合川区的育才中学的前身就是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在草街镇(现为草街街道)古圣寺创办的育才学校。
  陶行知,1891年出生在安徽省歙县,4岁开始从父识字,6岁入家乡蒙童馆,12岁就读经馆,15岁被英国传教士推荐免费就读于崇一学堂(教会学校)。此后,陶行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辗转求学,就读于杭州广济医学堂和南京金陵大学(均为教会学校)。读大学期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陶行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深得黄炎培(时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赏识,黄炎培动情地赞颂他是“秀绝金陵第一声”。在黄炎培等人的支持下,陶行知于1914年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市政,获硕士学位,1915年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人,与胡适、孙科等人是同学。在名师指导和自己勤奋学习的过程中,陶行知开始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教授、教务长、教育系主任等职务。此后,他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教育改革,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展平民教育活动,为实现自己的“要使全中国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夙愿而不断努力。1927年,他创办了著名的晓庄学校,为农村教育运动开启先河。1930年,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陶行知也被国民党政府通缉,被迫流亡国外。1931年回国后,他创办了一系列学校、教育社,这些学校开展科学、军事、生产、民权、生育方面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陶行知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陶行知来到重庆。1939年8月,陶行知在重庆合川草街镇(现为草街街道)的古圣寺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他从流亡到重庆的难童中择优录取了具有特殊才能的6至16岁的孩子进行培养。学校根据儿童的特长分别设立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音乐、戏剧、绘画、舞蹈七个学科组,先后聘请艾青、戴爱莲、贺绿汀等到校任教,学生最多时达600人。育才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在三民主义抗战建国纲领指导之下,教导学生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学校因材施教,既重视普修课又重视特修课,尤其注重学生特殊才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师生共同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和真善美之人格。
  在条件特别艰苦和设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育才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个合格的育才学校学生应具备“二十三常能”,即会当书记、会修理、会急救、会烧饭菜、会种园等“初级十六常能”和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担任翻译、会领导工作等“高级七常能”。这“二十三常能”体现了陶行知最基本的人才培养观。
  每天早上六时左右,育才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集会,每个学生在会上都要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日四问体现出陶行知将健康、学习、工作、道德作为教育的重点。陶行知要求育才学校的老师要为整个民族利益来造就人才,并明确指出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
  戴爱莲先生曾是学校舞蹈组的组长,是具有“中国舞蹈之母”之称的著名的舞蹈家;陈贻鑫先生儿时曾是一个沿街卖报的孤儿,是陶行知先生将他带回育才学校,是育才学校培养了他,后来他成为育才学校音乐组教师,成为我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育才学校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关心和支持,周恩来、邓颖超为育才学校办学事宜曾先后两次到古圣寺。当育才学校师生在重庆演出时,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吴玉章等人只要有时间就出席观看。
  育才学校不是公办学校,办学经费及几百名师生的衣食住行全靠陶行知一分一厘地募集。到1941年,米价已上涨到育才学校开办时的五十倍,学校生活陷入困境。其间,周恩来托人给陶行知送来一套延安南泥湾军民垦荒的照片和一件延安自纺自织的毛衣,陶行知从中受到启发,组织师生开荒种地,生产自救,就这样,学校渡过了难关。为此,陶行知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他在《创造宣言》中写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育才学校办学八年(1939—1947年),在这里,陶行知提升、完善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教育家。育才学校也因此名扬中外。
  2006年3月,合川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在草街镇(现为草街街道)古圣村落成,纪念馆大门前两边的木柱上刻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大门两边的对联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它们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无不体现着陶行知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治学精神。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