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4年04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又 见 边 城
○记者 陈钰铃 文/图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1 2 3 4
  

  第一次“见”到边城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书里,沈从文用清新隽永的文字描写了一个民风淳朴、山清水秀的茶峒山城。在那里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溪水之畔,摆渡的祖父与有着小鹿般清澈眼神的翠翠同坐在家门口的岩石上,守着渡船,晒着太阳,闲适度日。
  又见边城则是在初春三月的明媚午后。随着大巴车在青石板路上停稳,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古镇为原型的边城便“闯”进我的眼里。暖阳的照耀下,清水江波光粼粼,映照着两岸青山与依次排开的特色民居;江面上老艄公娴熟地摇曳着船只,悠闲地穿梭在重庆、贵州、湖南的山水之间;临江而建的特色民居,白墙灰瓦,屋檐似苗族姑娘头上佩戴的银饰微微翘起,宛如飞入青天的雨燕……眼前的景象与书中的描写重叠,竟让人有一瞬间的恍惚。
  但身边人声嘈杂,游客与当地居民脸上的笑容灿烂,走进边城的真实感便彻底“苏醒”。在这样悠闲惬意的地方,出行不需要太多目的,于是我们顺着人潮,沿着临江的石板路,一路向前、慢慢行进。阳光透过翠绿的树叶洒在行人的面颊,投下跳跃的光影。而江面上被称为“拉拉渡”的游船来来往往,满载游人与欢笑声。
  靠近码头时,人声更加热闹,招呼游客上船的吆喝声,古镇里传来的民俗表演的歌唱声,两地游客隔江对喊的欢呼声,声声入耳。“耶,那边就是湖南嗦!”“那边就是重庆了。”“贵州又是哪个方向呀?”“一脚跨三省”的新鲜感让游客们欢呼雀跃,来往两岸的“拉拉渡”便开得更勤了。
  离开码头,沿着石阶向上,我们“正式”踏上古镇的石板路。刚走不远便被一旁热闹的民俗节目吸引住了目光。舞台上,几个身穿民族服饰的演员围着一张饭桌,三条长凳,时而扮作吃饭闲谈聊家常的模样,时而举起花灯跳上一段,时而亮出歌喉高歌一曲。因站得远,听不太清,一旁不知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的老人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是秀山的花灯表演,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哟。”老人见我们颇感兴趣,便娓娓道来,说到花灯表演大多取材于民,既有传统故事,也有讲述精准扶贫和廉洁奉公的新编节目,内容十分接地气,备受观众喜爱。
  认真看了一段表演,眼见太阳渐渐西斜,我们移动脚步,走进不远处的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1949年11月,刘邓率领的二野司令部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城直抵茶峒,伪政府为阻止大军入川,烧毁了连接洪安和茶峒的唯一大桥——‘洪茶大桥’……”墙上的文字讲述着那段解放秀山的红色岁月,展厅内摆放的文物则重现了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为帮助刘邓大军过江而连夜拼凑出的简易渡船,展现了群众拥军护军的深情厚谊,向捐粮群众发放的“借粮证”则见证了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责任初心。
  走到馆外,我们的心情也久久难以平静,纷纷感慨,如今生活岁月静好的背后,有着无数革命前辈的奉献与担当。带着这份崇敬的心情,我们继续前行。
  夜幕降临,路边餐饮店的老板摆出一口大锅,正在做炒饭。不知加了什么野菜,香气格外诱人。无奈归期已定,我们只得和这烟火气十足的美味告别,坐上了返程的大巴车。车辆启动前,我透过车窗向外再看一眼,心里想着,下次再见了,美丽的边城。 清水江上游客体验“拉拉渡”站上洪茶大桥俯瞰清水江 船夫划动“拉拉渡” 花灯表演点亮“边城”舞台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