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酒也者,集五谷之精华,得日月之酝酿。始之华夏,杜康造于仓廪,得天独厚;源于上古,仪狄酿于熟果,瑰丽高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掌握着酿酒技术,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传世名篇和传奇故事。合川区太和镇也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留下了独特的酿酒技艺,2022年,“太和老酒酿造技艺”入选我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和老酒酿造技艺”目前在合川区仁炼酒厂得到传承,日前,记者采访了仁炼酒厂负责人孙炼,了解了该技艺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情况。
仁炼酒厂的前世今生
三江合川,人杰地灵,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温和且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合川酿酒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合川酿酒业的历史悠久,酒业繁荣,清朝即有酒帮,民国初年在合川县城的小南街就形成了专业的酒类市场,上市品种也很丰富。素有“小合川”之称的太和镇,自然条件优越,物质丰富,酿酒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太和镇小河乡人易光远看准了这里集市繁荣的优势,在此开办了光远作坊生产白酒,取名“太和老酒”。由于工艺讲究、风格突出、货真价实,很快在太和镇卖出了名气。1927年,其子易云山子承父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勤奋刻苦,在传承父辈的技艺基础之上努力创新,不断改进工艺,逐步扩大影响,市场也由太和镇向镇外扩展。
上世纪40年代中期,易云山将光远作坊交给女婿孙良才经营。孙良才头脑灵活、善于管理,全盘继承了岳父的酿酒技艺并有所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后来,孙良才又将酒厂进行了扩建,将酿酒工艺进行了改良,“太和老酒”的品质和口感有了明显提高。由于光远作坊迅速发展,孙良才在太和酒帮中当选为“帮董”。
解放初期,太和镇的13家酒作坊中,孙良才的酒作坊规模是最大的,根据当时政策,孙良才积极为供销社加工酿酒,为支持合作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初,孙良才积极参加公私合营,并经上级批准,参与建立公私合营合川县第一酿酒厂,1958年更名为公私合营合川县太和酒厂。1966年,公私合营合川县太和酒厂并入国营合川县酒厂,改名为国营合川县酒厂太和车间,酒厂原来的职工全部转为国营合川县酒厂太和车间职工,这也使得“太和老酒”的酿造技艺得以延续。
1971年,孙良才之子孙世仁参加工作,分配到合川酒厂太和车间。他凭借从小跟随父亲孙良才学习技艺,并从16岁起就一直做零工烤酒的经历,深得“太和老酒”酿造技艺真传,参加工作即成为技术骨干。此后,他又不断研究技术、提升自己,1981年,经厂里考察推荐,由县商业局正式任命其为合川酒厂太和车间主任。
2001年,合川酒厂改制,孙世仁购买了合川酒厂太和车间,开办了太和老酒厂。2003年,合川酒协授予太和老酒厂“放心酒承诺先进单位”。为方便管理,太和老酒厂后更名为仁炼酒厂。
2011年,为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太和老酒酿造技艺”,孙世仁的儿子孙炼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实践中干了10来年,得到了真传,目前已是仁炼酒厂的实际掌门人。经过孙炼的传承和创新,2016年,该厂荣获湘、鄂、赣、闽、桂、滇、粤七省酒类质量检评金奖;2023年,仁炼酒厂“仁炼”品牌被市商务委认定为“重庆老字号”。
百炼成酿的飘香秘方
走进仁炼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飘满了厂区各个角落。在酒厂车间,记者看到,几名老师傅正娴熟地进行着操作。孙炼告诉记者,这些酿酒师傅很早就跟着他的父亲学习“太和老酒酿造技艺”,已经掌握了技艺精髓。
“仁者,温良如玉,炼者,以心雕琢;仁心为本,尽采黍精,百炼成酿,方得仁炼。”正如该厂文化墙上贴的《仁炼酒赋》里所写,“太和老酒酿造技艺”是以整粒红高粱为原料,经过泡、闷、蒸煮糊化,小曲培菌糖化,续糟大曲配醅发酵,甑桶蒸馏,贮存老熟,调配灌装等多个生产工艺流程,最终酿造而成。孙炼说:“我们的酿造全过程皆为人工操作,由传承人带领工人按照传统的工艺流程完成从高粱到太和老酒酿造,完整保留了传统酿酒的手工技法。同时,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我们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体系,坚持传统,又有其独到之处,使产品独具特色。”
仁炼酒厂生产的清香型白酒,具有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和、余味爽净、甘润爽口的独特风味,目前除主销合川全域外,还远销重庆各个区县、四川、湖北、湖南及沿海一带。
“太和老酒酿造技艺”得以传承,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孙炼也在思考,如何让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他表示:“在继续把控好产品质量的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宣传推广,做好太和老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工作,让更多人知道太和老酒、品尝太和老酒、爱上太和老酒,努力让酒香飘千里,佳酿传四方。”?孙炼正在将太和老酒装瓶▲贮藏中的太和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