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4年10月11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两堂村的高粱红了
(外二首)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1 2
  

高粱红了,红在两堂村的制高点上,红在一节更比一节甜的高粱秆上。他们穿着青春的衣衫挺直生命的腰杆,举起熊熊的火把,将碧蓝的天空照得高远而通亮
他们从沟谷出发,沿着缓坡向上慢慢到达山顶。他们打开经脉吮吸甘露,在阳光的沐浴下将泥土的色彩,用心提纯
两堂村的高粱红了,红在他们生活的台地上。那些阳光当顶的诗歌,是他们秋收的正午吹来的风,和热烈的问候
两堂村的红高粱,他们在以内心燃烧的烈焰,教我读懂土地,读懂高粱一样的乡亲他们一株一株,挨得紧密像七月高悬。一百亩的好心情像一个丰收,即将来临
两堂村的高粱红了,一队队的火红色文字,顶着烈日让满坡的欢乐,高粱籽一样饱满得粒粒炸响
两堂村的高粱红了,一穗穗的烈焰,像他们热汗滚滚地高呼——今年,我要用半吨高粱酿酒,千杯万盏喝得故乡大醉,而我不只有,小酩酊
包谷秆
包谷花花、包谷叶叶、包谷须须都在生活的烈日里慢慢干涩灰白唯有她的果实——包谷娃娃长满了太阳黄金的牙齿
丰收时节,乡村的土地响彻着啪啦啪啦的清脆那是包谷娃告别母体和包谷秆催促娃们上路的祝福
从此,她听不见生命拔节的声响她消失了天花橙黄色的摇曳她看不见娃们打红脸庞的羞涩只有幸福的伤口和喜悦的空缺
荒凉的土坡上,一株包谷秆拥有无尽的孤独和巨大的寂寥她要么等待烈火,要么就地埋葬她渴望成为泥土细小的部分
稻草人
我们叫它草把子,母亲叫它稻草人。她要还稻草以生命还她秧苗青青,还她稻浪金黄还她以大米的洁白和芬芳
我的母亲,她要请稻草铺就睡床让我们做梦也温饱她要用稻草辫就背篼的背绳背负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她要以稻草编织草鞋希望我们走上宽广明亮的未来
我的母亲,她要让每一根稻草成为人形,再次派上用场身为庄稼人,她陪伴了一茬又一茬的稻子生根,发芽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到成熟
一遍一遍地小心谨慎反反复复地担惊受怕我的母亲,在一根稻草里练就佛心
母亲深信谷草在田地里站三年就会走路。她在田地里劳作和稻草人在田地里,相互守望在萧瑟的风中,以各种手势和表情,吓跑鸟雀尽管她们日渐枯黑矮小○胡中华  蜀时期,广汉人冯盖罗携家人到合川龙多山仙台石洞修道。冯盖罗子媳张氏住在洞外,担负挑水的工作任务。水井较远,十分辛苦。一天,仙台石洞旁边自然涌出一股泉水,清纯甘冽,泡茶尤香。张氏从此在洞旁汲水,减少了许多辛劳。
  某天,张氏汲水时,从泉水中突然冒出一个莹莹裸身孩儿,向张氏讨求哺乳。张氏又怪又怕也不依,但她的衣带却随着裸孩的祈求自然解开,乳汁自流,小儿饱食后悄然返入池中。时间一长,张氏已把裸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哺育。历时良久,其家人亦不得知。
  某日,有客不期来访,冯盖罗命张氏取甘泉泡茶待客,虽然等水甚急,张氏却迟迟未回。遭到小姑的责备,遂告之以实情。于是,冯盖罗教张氏再哺小儿时,悄悄用红丝线缠在小儿的腰上,以牵连其踪迹。张氏再取水时,照冯盖罗要求为之。冯盖罗即循红丝线索寻找至一株古松树侧,见其原是一伏苓,其形状俨然周岁小儿,《合州志》言其“头角崭然,肥白怜人,腰间线固宛然也。”
  传说中,人吃了这样的伏苓会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冯盖罗遂将茯苓掰回,蒸熟给全家人分享。惟有张氏一人,见自己往常哺乳过的孩儿遭此烹食,心存痛楚,不忍心吃。冯盖罗一家吃后不多久,龙多山上,忽然霞光异彩,笙乐悠扬,但见云空中仪卫列队,又见两只仙鹤,嘴衔玉书,翩然而下,说是来接冯盖罗一众升仙入道。冯盖罗顿时大悟,乃更衣冠,携其家人十七口及家中鸡犬牲畜一齐升天而去,惟张氏一人未走。
  留在龙多山上生活的张氏一人帮人干活谋生,十分孤独,不时想起哺儿的情景,常常凄然泪下。有一天,张氏在龙多山下的涪江河滩上正为往事哀念不已之际,忽见一匹龙马驭风天降。张氏即跨上龙马,向蓝天白云中飞驰远去。当地人说,这是茯苓娃派龙马来接他妈张氏去了。张氏时年已愈百岁,州志载其“犹健如三十四许人”,因其心善寿长,曾得到过有司衙门表旌,授予扁牌彰扬。龙马接走张氏的河滩叫“龙马滩”,在涪江水电站蓄水淹没前,石马腾空留在滩上的马蹄迹印犹可见之。龙马滩在何处呢?据潼南方志载:“在三景寺左溪口,人因名曰龙马滩”。
  关于这段凄美的传说,前人为龙多山留下了一些对联和诗篇。兹录一联一诗于下证之:
  明·合州万历进士欧阳调律
  《龙多山石桅柱刻联》
  清墨淋漓,看万里霞蔚云蒸。削翠堆琼,山灵若解为图画。
  仙胎结聚,任四时日吞月吐。飞虹绕电,野老争传哺乳儿。
  下联第四分句写的就是当地老人们争相传说张氏哺乳茯苓娃的故事。
  宋·何师亮
  《五律·龙多山》
  驾鹤今千载,栖禅定几年。
  烟云流洞日,楼阁倚山巅。
  松下婴儿长,岩前石乳圆。
  相逢寻二老,明月弄寒泉。
  此诗作者时任赤水县县令,龙多山在他管理的辖区。此诗也是以这个故事为题而书。
  至今,龙多山上飞仙泉、飞仙洞和飞仙石尚存。飞仙石上有石刻画图,绘此趣闻。

○凌泽欣
   的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