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3年05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 要闻
开创“酸甜”产业 走上致富之路
——记官渡镇柠檬种植大户张国华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 袁询 文/图
  提起种柠檬的张国华,在官渡镇算得上是远近皆知的“名人”。一来他种了10多年、200余亩柠檬,产量大、品质好,生意做得比较成功,二来因为他是三级肢残的残疾人,创业致富更不容易。一个从小山村走出去的青年如何摸爬滚打、艰苦奋斗,最终开创出一番事业?带着疑问和好奇,5月8日,记者在官渡镇铺坝村见到了正在果林里指导工人对柠檬树修枝管护的张国华。“原来我是啥也不懂的‘小白’,现在算是一个‘土专家’啦!”张国华朗声笑道。

意外致残 外出辗转多年谋生
  今年52岁的张国华是土生土长的铺坝村人。8岁那年,在一次不慎摔倒后因医疗条件差耽误了治疗,导致右手萎缩,落下了终身残疾。为了生活,高中毕业后张国华便跟着熟人来到福建,在一家歌舞团打工,这一干就是十年。
  后来,张国华听说一位亲戚的儿子在外求学,学的是油画,后来以画师为职业,收益非常可观,便谦虚地向晚辈讨教、学习,日积月累学到了一手扎实的绘画技艺。时机成熟后,他去深圳开了一家画廊,打拼十年在他乡站稳了脚跟。
  在深圳期间,张国华就从一个四川安岳的朋友口中了解到,当地盛产柠檬,畅销全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深圳是沿海城市,经济交流比较发达,也能接触不少外国友人,机缘巧合之下,张国华发现外国人对柠檬的需求远远比国人要大很多。柠檬不仅可以做柠檬果干、柠檬汁,还可以开发成高档食材调制菜肴、做化妆品原料等,他不禁被此深深吸引。想到当时家乡乃至整个重庆都还没有大面积种植柠檬的先例,又恰逢重庆第一次实行土地大面积流转政策,经过一番慎重思忖,2008年,敢为人先的张国华毅然返乡,拿出40多万元的全部积蓄,在村上承包了160余亩土地,从安岳买回树苗、请来种植专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种植柠檬的道路。

几经挫折 苦心经营换来丰收
  张国华的果园引进的柠檬品种为尤力克,其柠檬酸含量高,具有香气浓、汁多肉脆、品质上乘等特点,是鲜食和加工的首选品种,如果获得丰收,效益自不待言。但“万事开头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先期投入几十万元后,张国华才发现,管理费、人工费、肥料费等一笔巨大的开支,且柠檬一年只产两季,前面四年都需要精心管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到第五年才能收获。开弓没有回头箭,农业项目投资大见效慢,为此,张国华又咬牙先后借款120余万元,全部投入到维持果园的生长和运营中。
  2013年,果园终于迎来了丰收,共采果100余吨,张国华随即与安岳厂家联系,厂家当年就按市场价全部收购,实现了产销“开门红”。然而,好事多磨,一波三折:2016年,一名技术员引进了新品种肥料,不料因使用方法不当适得其反,果子上遍布花斑、卖相尽失,导致销售也十分惨淡,几乎无人问津。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张国华只得自己拉去市场批发低价出售,即使这样最终也亏损了120余万元。看着刚有起色的果园遭受如此重创,张国华心疼不已,但好强的他没有消沉放弃,决心吸取教训,坚持到底干下去!
  参加技术培训,参加展销会,对接农技站;全国各地跑销路;联系批发市场,了解需求销路;直供,产业化,自产自销……张国华没有停下脚步。在他的亲手培育下,后来果园均发展稳定,实现了逐年盈利。

踌躇满志 计划未来多元发展
  如今,张国华的果园已经扩大到200余亩,柠檬树达1.2万株,平均每年产量300余吨,年产值170余万元,柠檬销售供不应求。有了一定规模后,张国华在江津双福国际农贸市场开了一个档口,将一些柠檬运到农贸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一些运到四川安岳对接出口销售,深受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客商的青睐。
  为了跟上市场发展,张国华与拼多多、京东等七八个网店供应商长期合作,建成了可储存100余吨的冻库,保证一年四季随时都有大批量新鲜柠檬可供。平时,张国华隔三差五就要亲自到果园看一看、转一转,不仅请来30余名当地村民精心打理,还优先录用了几名勤快踏实的残疾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其实合川的气候和土壤更适宜柠檬生长,经过多年的种植和销售,今后我想把它做成规模化产业,比如榨汁、烤干、开发护肤品等,形成深加工产业链,让小柠檬在未来闯出大名堂!”张国华表示。张国华(右)正在与村支书交谈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