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
|
|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了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点任务、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
合川区、江津区、永川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等渝西地区是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顶梁柱”。渝西八区围绕“支撑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搭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加快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到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产值达到4000亿元”的主要目标,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智能网联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坚持同向发力、协同发展,构建高质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有力支撑我市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看渝西”第二期专栏特推出“加速竞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蓝海”大型全媒体报道,一起来看看渝西八区如何贯彻落实《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文件精神。合川智能网联“提速竞跑”经济发展“稳进增效”合川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现场刘亚春摄近日,记者走进合川工业园区各个组团,看到重庆富川古圣机电有限公司、重庆安瑞光电有限公司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在汽车内饰生产现场、在汽车电机配件生产现场,处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今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渝西地区是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具体到渝西每个区,各有侧重。对合川而言,则是优先发展电驱、电制动、车路网联、车身、内外饰等总成。把握趋势,抢抓机遇。合川区深入贯彻《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合川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方案》,确定电驱动、电制动、车路网联、轻量化材料、汽车内外饰和汽车后市场服务“5+1”产业体系,明确到2027年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150家、产值达到500亿元的目标。自此,合川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有了“指路牌”。
方向既定,划定什么样的产业空间,制定什么样的产业政策,产业名片如何打造?合川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划定产业空间方面,合川规划以天顶组团为主、南溪组团和草街组团为副的“一主两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空间布局;开展国土规划清理和可用厂房统计,利用现有空置厂房打造合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制定产业政策方面,拟定《合川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谋划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金筹建工作,对投资、科技、人才、金融等鼓励支持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形成惠企“政策包”,确保政策福利应享尽享。
打造产业名片方面,组织研究设计方案,充分汲取有关指导意见,仅用50天时间高标准建成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展示中心,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当前,强势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今年6月,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合川召开,为进一步加快渝西地区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集智助力。合川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下好产业“先手棋”,跑出发展“加速度”,1—9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85.7亿元,全区汽车产业签约项目24个,协议引资145.5亿元,占地总面积1400亩,盘活闲置厂房8.3万平方米,已开工项目17个,签约项目个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0%,协议金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7%,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永川驶入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发展快车道
在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乘客打开“萝卜快跑”应用软件,输入目的地,几分钟后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平稳驶来,车内方向盘自主转动,车辆自动识别红绿灯,对障碍物进行避让,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永川区上演。
近年来,永川区制定出台《重庆市永川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应用管理试行办法》,增加无人化测试与运营等业态,赋予区域独立发放测试与应用许可的权限;出台《永川区低速无人化功能车测试运营管理试行办法》,为低速无人车释放路权,允许其在公开道路上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运营。2019年,永川区建成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和示范运营基地,实现全域1576平方公里、1385公里双向道路测试和示范运营。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永川区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推动自动驾驶在出租、公交、环卫、物流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自动驾驶全场景示范城市。在永川区智慧城市数字指挥大厅,蓝色的LED大屏上数据闪动,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实时警情、停车场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AI算法,实现每3至5分钟自动对路况进行配时优化,让道路更加畅通。永川区通过着力实施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技术路线快速融合,车路协同环境逐渐完善。2020年以来,永川区改造智能路口超110个、智能化升级路侧停车泊位1800个。此外,永川区还整合接入交通运管、市政等多个系统数据,构建形成永川智慧交通“大脑”,推出信号灯智能配时、城市绿波等应用服务。与2020年相比,永川区智能交通系统覆盖范围内主要道路高峰时段拥堵里程下降36%,全区行程时间缩短5%—25%,平均车速提升5—10公里每小时,违法识别准确率提升60%,车位利用率提高22%。2022年10月,永川区制定《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建设“一城两基地五中心”、争创“一园一试点”。计划到2030年,全面建成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目前,永川区已经吸引长城汽车及14家配套企业落户。引进百度萝卜快跑网约车西南基地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150亿元。下一步,永川区将牢牢把握汽车产业变革趋势,把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加快建设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为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力量。永川区智慧城市数字指挥大厅陈科儒摄江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汽”象万千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
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全市构建“336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近期,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进一步推动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江津区将优先发展电驱、电转向、智能座舱等总成。要抢抓这一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津有何底气?又将怎么干?江津产业基础雄厚,企业发展势头强。走进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46台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配合技术工人的指挥,现场生产繁忙而有序。今年5月,该公司mCEP柔性生产数字化车间被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截至目前,江津区共有小康汽车部品、秦安铸造、耐世特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92家,主要生产内外饰、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配套产品。江津厚植发展沃土,项目招引后劲足。今年以来,围绕汽摩零部件产业,江津区共引进巨湾技研、瑞标集团等21个项目,协议引资141.4亿元。其中,巨湾技研XFC极速充电电池重庆基地项目总投资约72亿元,建设用地600余亩,分两期建设年产能16GWh的XFC极速充电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35亿元。下一步,江津将聚焦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招商,狠抓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育一批核心零部件领域重点企业,全力推动产业规模倍增、市场占比提升,加快建成生态优异、相对完整、优势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我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作出江津贡献。到2027年,江津将力争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位于江津区的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江津区德感工业园发展中心供图
大足着力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全市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近期,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进一步推动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大足区将优先发展智能驾驶、底盘、车身等总成。大足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机遇,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中国重型汽车摇篮’,大足在重型车、专用车、特种车方面独具优势。”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已集聚8家专用车整车、300余家零部件生产企业,本地配套率超70%,还获批全市唯一的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为推进这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大足区制定出台《大足区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优化提升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加快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提速开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步伐。目前,大足在专用车及零部件领域已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已推动新能源全数字化冷藏车、氢燃料物流车等20余款新能源专用车全新车型成功上市,国内首台无驾驶室、无人驾驶纯电重卡成功下线。在大足邮亭工业园区,总投资106亿元的江西环锂新能源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拆解10万台新能源报废汽车、年处理15万吨退役电池、年再生利用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等。今年以来,大足聚力动力电池零部件及循环利用、汽车电子、压铸技术及模具三大细分领域,编制招商“3张图谱+1张清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已签约江西环锂等项目16个,在谈项目22个,涉及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动力电池零部件、内外饰件、电驱动等领域。下一步,大足区将继续坚持存量转型和增量招引“双轮驱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产业深度融合,抢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先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到2027年,大足区将力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120家、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大足区改装完成的专用车大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璧山奋力跑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中国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园区正逐渐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重庆惠程未来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内,各条生产线忙碌而有序,480KW柔性充电堆终端陆续生产下线……签约奠基、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在璧山,一个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项目次第绽放,让人感受到蓬勃昂扬的无限生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新能源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的制高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当前,重庆正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主导产业集群。作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顶梁柱”之一,璧山区乘势而上、力开新局,抢抓“双碳”战略机遇,聚焦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培育、产业扶持政策,让全区产业转型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汽车产业集群实现新跃升。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年度主旨之一。展会上,璧山携手重庆惠程未来智能电气有限公司、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向全球展示了璧山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成果和创新技术产品,共同彰显“璧山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硬实力。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是璧山工业的传统强项。2009年,璧山成功创建中西部地区首个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随着青山、龙润、蓝黛等一批本土企业的茁壮成长,璧山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璧山采取“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园”模式,成功引进比亚迪电池全球总部、电池研究总院和55GWH动力电池产业园,打造全市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园。投资270亿元投用35GWH动力电池生产线,年产值达220亿元。至此,全重庆产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有70%是“璧山造”。把握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协同发展格局,璧山区装载好“满格电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向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蓝海疾驰而去。位于璧山区的青山工业智能工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铜梁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短途智慧出行产业集群前不久,在铜梁区2023年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投资超过50亿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摩托车产业方面的4个项目落户铜梁。这些项目将与铜梁高新区的爱玛科技等项目形成产业链互补和区域产业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推动铜梁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短途智慧出行产业集群。按照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铜梁区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电转向、电制动等)及摩托车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铜梁既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又有自身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铜梁高新区的南雁实业公司是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企业通过“小技改”数字赋能,做出了迭代升级、提质增效的“大文章”。不久前,企业2.4万平方米的智能制造车间刚投产,就拿下了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的大订单。据铜梁区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铜梁区主动融入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项行动,专门制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布局图,出台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招商引资专项优惠等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传统汽配加速向新能源、混动汽车转型。截至目前,铜梁区已拥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摩托车产业规上企业101家,今年1—9月实现产值168.78亿元。下一步,铜梁将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等终端产品,以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打造高端电动摩托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到2027年,铜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产业集群预计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铜梁高新区重庆庆兰实业有限公司厂区陈刚摄潼南内挖潜力外引活力全力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
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潼南高新区的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看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电池拆解工作。作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弘喜汽车正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不断拓展汽车后市场锂电池梯次循环利用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全力打造全国最大汽车回收市场,仅上半年便实现产值近2亿元。
今年以来,潼南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区”作为经济赶超跨越赢得未来的首位战略,举全区之力实施制造业“涪江奔腾”计划,紧密衔接全市“33618”产业体系,谋划打造“3+3+N”高能级现代制造业集群,优先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再制造、汽车电镀等产业,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业务,把握新的发展机会。向内挖潜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向外引活力,扩大潼南影响力。近年来,潼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不少企业来潼考察落户。2023年4月,重庆氢潼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氢潼新能源研究院)在潼南注册成立。这是一家集氢能产学研商用于一体的企业,由重庆地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地大工研院)全资控股。氢潼新能源研究院企业负责人表示,潼南营商环境好,不仅有天然气源的优势,可以用来制备氢气,就近为加氢站提供配套,同时,将氢能源主机厂放在潼南,还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快速打造。潼南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年产氢能源发动机2000台。无独有偶,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也选择将总部落户潼南,并计划用18个月的时间,在潼南建设新能源循环科技产业园项目,布局新能源三电维修网络培训中心、新能源整车精拆、零部件再制造、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等八大业务模块,建设5G+全链接智能工厂,形成完整汽车后市场生态系统,促进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产业链产值可达50亿元。“未来五年,潼南将全面融入川渝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回收市场,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核心材料、内外饰集成等产业,拓展汽车后市场锂电池梯次循环利用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打造全市汽车再制造中心,建成全国第一的汽车后市场基地。”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潼南区的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工作潼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荣昌建设4 5 0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荣昌外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优育强、集链成群,内以现有汽配企业技术改革、关联企业拓展面源等为抓手,做大做强、培育龙头,确保“内外兼修,双核驱动”,奋力建设450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截至2022年底,荣昌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68家,其中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涵盖汽车电子、内外饰、电控悬架等多个领域。2023年,荣昌已新签约汽车零部件项目14个,合同资金301.9亿元,并梳理汽车零部件目标企业300余家,持续跟踪240余家、在谈项目20个,涉及内外饰件、电驱动、传感器等领域。为有力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今年以来,荣昌一方面全力助企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提质,竭力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积极争取特色园区创建,拟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完善要素保障、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市级资源倾斜、招商联建、人才对接,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荣昌做细产业规划、加强组织调度,发挥“中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金字招牌优势聚力招大引强,成立9个重点产业招商专班时,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制造产业专班置于首位,要求专班高度对标市级部署要求,聚焦汽车电子、热管理、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内外饰等领域精准高效招商,力争2023年下半年完成签约项目10个以上,正式合同额50亿元以上,之后每年完成签约项目20个以上,到2027年累计完成签约正式合同额450亿元,打造450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荣昌国家高新区荣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文字: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任 洋刘冰凌江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廖秋平通讯员黄 梅永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孔秀英杨 雪大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 琦通讯员覃 勇璧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曾清龙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慧敏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邓瑜欣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蒋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