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6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 要闻
合川二佛寺:寻踪八百年前的南宋大殿
迹的信心。”牛英彬说。以“小探坑”在方寸之地精准探寻南宋大殿遗迹轮廓初步显形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1 2 3 4 5 6 7 8
  


  合川二佛寺位于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地处渠江西岸的鹫峰山上。二佛寺摩崖造像为我国罕见的南宋时期大型禅宗造像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重庆著名的人文景区,你有没有想到过,在二佛寺摩崖造像前的建筑下,竟然隐藏着南宋时期寺院的大殿遗迹?
  这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遗存中,还有怎样的秘密有待发掘?

深埋泥土中八百年前南宋大殿遗迹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2月底开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二佛寺摩崖造像及寺庙建筑基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
  这个深藏在地下、历经数百年的南宋大殿遗迹是如何被发现的?
  谈及此,二佛寺考古发掘工作现场负责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石窟考古中心副主任牛英彬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川渝地区,非常难能可见的,南宋时期禅宗的摩崖造像群,二佛寺从宋代至明清期间,经历多次兴废,建筑形式也在历代修建中发生过较大的变革。”
  二佛寺摩崖造像前,现存的是清代建筑,那么南宋时期的二佛寺又是什么样子呢?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呢?
  在牛英彬看来,解决二佛寺建筑的发展演变问题,对研究二佛寺的发展沿革以及川渝地区窟前建筑都具有重要价值。
  牛英彬介绍,由于二佛寺摩崖造像前现存有历史建筑,考古发掘首要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在不影响现存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在大殿内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开展考古工作。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只有200平方米,并且发掘空间也极为受限,不能乱挖,这也是非常考验发掘方法和技术的一个方面。”牛英彬说。
  在二佛寺考古发掘学术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的指导下,考古队采取了精准发掘的策略,“我们根据现场情况,首先选择开挖了一条小的探沟,确定现存建筑下到底有没有早期的建筑遗迹。”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隐藏的秘密出现了:小探沟下出现了宋代的铺石地面、石案等遗存。
  “当时看到这些遗迹的出现,大家非常惊喜,也坚定了继续寻找南宋大殿遗
  “在确认有宋代建筑的基址后,我们随即在更大范围内采取精准发掘的方式。”牛英彬介绍,考古队发掘了多个“1米×1米”见方的小探坑,寻找南宋大殿的一些关键节点,如台基边界、转角等。
  同时,通过梳理、辨识崖面上的建筑遗存,让地面遗存和地下遗存紧密结合与互证,用建筑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准确找到了三个柱础石。
  本次考古发掘中,南宋时期的转轮藏遗迹也是一个重要发现。
  所谓的转轮藏,即佛寺中可以旋转的用于放置佛经的书橱,相传为南北朝齐梁之际的傅翕所创。
  “其实小探坑的发掘成果就是拼图的碎片,而我们则需要将这些碎片组合起来。”牛英彬说,小探坑中出现的铺石地面、台基转角、边界以及柱础等,都为寻踪这个地下遗存提供了指导,南宋大殿遗迹就这样逐步浮出水面。
  本次发掘中,考古队初步弄清了南宋时期摩崖造像前建筑的大体轮廓,为开展二佛寺的建筑复原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
  而考古发现的一批重要遗迹现象,如转轮藏(转轮藏殿)、祖师墓(祖师殿)等,极大丰富了二佛寺摩崖造像及寺庙建筑的内涵,对复原南宋时期二佛寺的寺院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将继续深入挖掘其建筑遗产价值
  据了解,除南宋大殿遗址外,本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时代清晰的宋代至清代僧俗墓葬,包括摩崖瘗龛、地面塔墓等,以及宋代的附属设施燃灯塔。
  这些在川渝地区摩崖造像点中极为少见,对于研究寺院的瘗埋制度及川渝石窟寺的功能分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次发掘拓展了二佛寺的内涵,为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了丰富内容;探索了石窟寺考古的方法和技术,为开展同类型石窟寺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借鉴。”
  牛英彬介绍,接下来将对本次考古发掘的资料做系列整理,更加深入地挖掘二佛寺摩崖造像群及其建筑遗产的价值,展示二佛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同时也为未来的考古工作开展做好基础准备。
据“重庆发布”公众号涞滩古镇二佛寺 通讯员李琼摄二佛寺下殿外侧进门处发现的建筑基址探沟柱础石(宋代)转轮藏基址(宋)考古发掘的僧人塔墓(明代)台基边界及地面(宋代)燃灯塔与摩崖瘗龛群(宋代)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