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5月17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 要闻
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5月16日3版)

临危不惧《新华日报》曾在防空洞里印刷
  记者结束了对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的采访后,又驱车来到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这是新华日报总馆的旧址。”在5栋依山而建的竹木、土木结构的楼房前,叶维维介绍,从1939年8月13日到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在这里编辑、印刷和发行。
  为何新华日报总馆会从城区迁到当时还是郊外的化龙桥呢?
  原来,1939年5月,由于日机的轰炸,本来设在城内西三街和苍坪街的《新华日报》馆房屋被毁。之后不久,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力,《新华日报》不得不与重庆其他报纸一起联合办报。
  为了保证《新华日报》能尽快恢复独立出版,熊瑾玎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想方设法地租下这块地皮。“经过3个月的努力,熊瑾玎在这块地上修建了一排简陋的竹编泥糊楼房,作为新华日报总馆和职工宿舍。同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在这里出版发行了复刊后的第一张报纸。”叶维维介绍。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总馆共有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包括记者工作室、排字房、宿舍、食堂、托儿所等。翻新后的总馆旧址,基本参照了当年的格局。和宿舍楼不同,出版部的办公室房门是两两相连,社长室靠着记者办公室,夜排字房和夜编部挨在一起。“这样的布局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而专门设计的,当年新华报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这些紧挨着的房门一样,亲密无间。”叶维维说。
  穿过几栋楼房后,一个防空洞映入记者的眼帘。“新华日报刚迁来时,为了躲避日机空袭,同志们自己动手挖了这个防空洞。”叶维维介绍,鬼子的空袭很疯狂,为了保证每天能按时出报,后来他们把印刷机也搬进了防空洞。“抗战后期,《新华日报》在防空洞里印好后,就用脚踏车从后面的小路运进城。1941年1月18日,刊载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个防空洞里印出来的。”叶维维说。
  “在这些新华日报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份份以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新华日报》从化龙桥出发,被运往重庆各地,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赞誉和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叶维维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讲好故事修缮后的旧址将于7月重新开放
  “作为《新华日报》历史的重要见证,来总馆旧址参观的市民和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叶维维表示,为更好让市民了解《新华日报》背后的故事,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在去年7月启动了对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和营业部旧址的修缮工作,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和智慧博物馆建设,更加生动地讲好文物故事。据介绍,修缮工作预计于6月完工,今年7月,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和营业部旧址将重新面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根据计划,重新开放后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和营业部旧址会以专题形式大量展示报纸内容,反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动员民众抗战、发展人民抗战力量、加强自身建设、争取人民民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还将根据当年报馆工作人员回忆和相关影像资料,充分展现新华日报总馆工作人员在‘红色三岩’之一的虎头岩下战斗、学习和生活场景。”叶维维介绍。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供稿)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在为观众讲解该馆镇馆之宝——《新华日报》印刷机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