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碑沿民生路步行10多分钟,便可见一栋深灰色的三层楼房,这里就是《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为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贡献。当时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被人们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站在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维维说。
那么,《新华日报》当初为何创办?在重庆的这段时间里,《新华日报》经历了哪些过往?站在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门前,叶维维给记者讲述了《新华日报》背后的事迹。
提前谋划《新华日报》在汉渝实现无缝对接
“看报了,看报了,来看今天的《新华日报》,看这份报纸如何报道抗战……”1938年10月25日,报童们穿梭于重庆的大街小巷,向市民叫卖最新出版的《新华日报》。
“就在10月24日,《新华日报》都还在武汉出版。随着10月25日武汉沦陷,位于重庆的新华日报分馆就成为总馆。”叶维维说,不过《新华日报》能实现武汉、重庆的无缝对接,离不开中共南方局领导人董必武等人的提前谋划。
原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新华日报》创刊之时,正值日军大举进攻之际,故从创刊之初,新华日报就在广州设立分馆。后来,为扩大报纸发行范围和影响力,新华日报又在重庆设立分馆。”叶维维介绍。
史料记载,1938年10月,随着日军进逼武汉,党中央决定将《新华日报》迁往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就在党中央作出决定之前,中共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对形势作出了精准的预判,并在当年7月派时任新华日报总经理熊瑾玎等人来到重庆,寻找合适的办报地点。”叶维维说,熊瑾玎等人来到重庆后,恰巧当时经营虎标万金油的永安堂旗下《星渝日报》要停办,熊瑾玎当机立断,马上租下位于苍坪街(今邹容路)69号的星渝日报报社房屋和设备,为武汉《新华日报》迁来重庆提供了保障。
“寻找到合适的办报地点后,熊瑾玎等人就投入到《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的筹备工作。”叶维维说,当时,董必武曾反复对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强调,武汉一天不失守,《新华日报》便会在武汉出版,倘若武汉沦陷,它(新华日报)也许要搬来重庆了。
根据董必武的指示,熊瑾玎带领部分工作人员先赴重庆,用最短时间完成了筹备工作。《新华日报》于1938年10月24日在武汉出完最后一期后,重庆的《新华日报》接着就在10月25日出版,实现了无缝衔接,继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给了民众。(未完待续)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供稿)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