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战
2022年合川区两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区将推进乡村振兴,展现农业农村新形象。力争到202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农业增加值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4.5%左右。这既是对未来五年提高全区农业质量效益的期许,也是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决心,更是开启我区“三农”工作和乡村发展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的决定。对此,乡村振兴无疑是我区迈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乡村发展大有可为。以双槐为例:
乡村振兴需“文化下乡”。挖乡村文化,铸“乡村魂”。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的历史。对乡土文明回归进行理性回应,只有传承乡村风貌与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为乡村带来新改变,给农民带去新生活。一方面,可以坚持文化品牌打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挖掘《双槐善书》、五星桥、杨家祠堂、农耕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以乡情陈列馆为阵地,以“五善堂”项目为品牌,精准提炼“善文化”精神内核,大胆实践“善文化滋养”工程,大兴崇善、学善、向善、行善之风。另一方面,坚持法德并举两手齐抓,滋养乡村善治“种子”。以法治大讲堂为平台,积极开展普法弘法宣传宣讲,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营造人人敬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不定期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最美婆媳、最美家庭等各类好人好事典型评选活动,发挥好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乡村振兴需“因地制宜”。考虑产业植入,点青山为“金山”。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振兴要跟风示范或样板带动。不顾自身条件,“硬着头皮也要上”,这会让“示范”流于“同质”,让“铺摊子”变成“烂摊子”。因此,探索个性化发展,用特色吸引人才能使乡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以双槐镇龙狮村为例,可以融合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让村民口袋有“票子”,让村庄更加有“面子”。一方面要实施产业提档升级。依托龙狮农事服务中心平台,以“槐乡源”电商平台为引领,将特色农副产品融入“双槐特色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龙狮村特色农副产品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智能化,促进就近就业,助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以“崆峒山”为重点,建设渠江登山步道、山顶观景平台,打造涞龙涧瀑布生态公园;实施村庄整体风貌改造,打造“美丽院落、红色院落、善廉院落”三者结合的唐家院子,形成“人居环境、文化形态、生态景观”一体展示的乡村示范。
乡村振兴需“共同参与”。目前,政府单方面主抓、主推的一些需共同努力的乡村事项,群众反而缺席、失语,漠然旁观,“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仍然突出。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更好凝聚力量,群建共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政府搭舞台,群众唱主角的目标。一是坚持以自治为主线,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提倡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培育群众组织,培养调解能手、谈判专家。划小基层自治单元,缓解过去群众一有事就找政府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让社会矛盾在“村社搭台,群众自解”的自治模式下由大化小,由小化无,实现“尽善尽美”。二是坚持以共治为关键,促进和谐乡村早建成。紧扣新时代社会治理“既讲法治又讲德治”的战略方针,深化“德治善治”实践,施行“协商议事会+善行志愿服务队+群众”小网格微治理模式,做到家事、小事、大事“三事分流”,加快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新型基层治理格局。三是坚持以共享为目标,培育新型乡风文明。坚持以“法治”为基础、“德治”为辅助、“自治”为手段,以“三治融合三微治理”为措施,通过“微网格”进一步完善群众自治平台,通过“微党建”抓实网格党建,建好“战斗堡垒”,通过“微服务”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帮助群众纾困解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共建共享目标。
(作者系双槐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