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3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 要闻
热心公益美名扬
——卢作孚先生的两大善举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 周云
  作为一代“船王”,卢作孚与人为善,以德经商,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特别是对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怀有无比敬重之情。他曾两次出资从外地运回两位杰出人物的遗体在合川安葬,让他们魂归故里。
  由卢作孚出资运回的第一位杰出人物遗体,是著名史学家张森楷先生。张森楷(1858—1942)系原合川县双凤场人,字元翰,号式卿,晚号端叟,后改号石亲,晚清举人,曾参加四川保路运动,是重庆乃至四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家,同时也是“四川蚕桑公社”创始人兼首任社长。在史学研究方面,张森楷著述48部、1300多卷、共约一千多万字,主要著作有《史记新校注》《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记》《华夏史要》《历代舆地沿革表》《形胜险要图》《四川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川历代职官沿革表》等,1918年担任新修《合川县志》主修。在创办实业方面,张森楷以合川大河坝(今太和镇)为基地,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前后十年间创办“四川蚕桑公社”,开创了四川蚕桑实业新纪元,推动了四川全省蚕桑产业发展。张森楷在史学研究与创办实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得卢作孚的敬仰与尊重。1928年6月,张森楷在北平病逝,遗体存放于北平四川会馆。得知情况后,卢作孚于1929年春天慷慨出资,将张森楷遗体运回合川安葬,让张森楷先生落叶归根。
  由卢作孚出资运送的第二位杰出人物遗体,是淞沪抗战“八百壮士”营长杨瑞符。杨瑞符(1902—1940初),字节卿,天津静海人,1921年入伍,曾在吴佩孚部队任排长,1921年编入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先后任排、连、营长,后晋升为团长,死后追赠陆军少将。1937年11月26日,身为524团1营营长的杨瑞符与副团长谢晋元亲率“八百壮士”在完成掩护“大部队西撤任务”后,留守闸北四行仓库,孤军抗击日军四天四夜。淞沪抗战结束后的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杨瑞符带着妻儿及抗日负伤的内弟,经重庆来到合川,住在合川城南铜梁洞二仙观养伤。1940年初,杨瑞符在松沪抗战中留下的枪伤复发,经送重庆抢救无效,病故于医院,终年37岁。杨瑞符生前嘱咐,希望把自己的遗体安葬在合川铜梁洞。为了却抗日英雄的生前心愿,一向敬仰“八百壮士”的卢作孚,慷慨出资并安排民生公司轮船,将杨瑞符遗体运回合川,安葬在铜梁洞二仙观左侧。
  卢作孚出资运回张森楷与杨瑞符遗体的善举,数十年来一直被合川的老百姓传为佳话,人们都称他是一位功德无量的实业家和慈善家。
  热心公益的同时,卢作孚先生还大力支持发展合川工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国家需要大量钢铁生产枪弹,合川民族工商业者李云根、汪云松、唐伯翼等在卢作孚先生帮助下,于1939年冬在重庆千厮门正式筹建大昌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昌矿冶公司”),并在原合川县狮滩乡聂家山开办合川冶炼史上第一个用机器鼓风、新法炼铁的冶炼厂,即聂家山大昌铁厂,先后建成煅矿炉2座、炼焦炉8座、业式热风炉1座、5吨热风冶铁炉1座,开办矿场4座,日产生铁4吨。这些生铁源源不断供应大后方军工企业,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备案号:渝ICP备08002051号
《合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合川区南园路225号 邮编:401520
新闻热线:42740168 投稿信箱:hcbs11@vip.163.com